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云霓——丰子恺《云霓》赏析(高2013级5班  邱辰)

(2017-04-07 14:50:03)
标签:

转载

还记得丰子恺的散文集《车厢社会》的导言中,有这样的评价:在把那类题材宏大、斗争意志坚强或抒情绵软的散文读得太多不免伤了胃口的当儿,突然读了《缘缘堂随笔》,读了《车厢社会》,见到丰子恺这样平稳的、非战士的、日常的社会性散文,真是眼前一亮:原来散文还可以如此来写。我是很喜欢丰子恺的散文的。这样的散文语言平实,却不乏闪光点;通篇写日常社会与生活,却蕴含着比那些直呼口号类文章更清晰的思想。

下面,我来详细赏析一下丰子恺的这篇《云霓》。

首先是语言方面。整篇散文其实就是在叙述去年夏天的那场大旱时的情景,丰子恺用了最平凡的语言,来表达出他不平凡的思想。下面具体举些例子。

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文章的开头: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们都能注意到,这句话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我认为,这一句话分别在两处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一次在文首出现是为了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而后,从文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作者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对去年夏天所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第四自然段结尾那句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已经给读者带来一种事情看似就这么完了的感觉。可是在下一段,这是去年夏天的事又一次出现,仿佛又把人们的思绪又拉了回来,继续面对现实。这样的感觉是很奇妙的。

其次,是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一般,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都是为了强调。我认为在这里这个词组也不例外。作者多次点出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是为了强调当时旱情的严重,苦闷恐慌带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文章中的人们从最开始处于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到中途因为看到了远挂在天边的几朵云霓,认为可以摆脱这样的境况,到最后失望再次回到这样的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带给人一种在失望中看到希望,随即又是更深的失望的深深的挫败感。而第六段出现 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则是作者明确地引出了这词组的真意——代表着当时人民的苦难与生活的艰难。再将此层深意融入到之前的段落中,更显得回味无穷。

再次,文章中的许多词语用得相当形象。比如,第二段中,作者形容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到百度之上。这个爬字,体现出了一种艰难。我们可以想象出,在那样的干旱与炎热中,连水银也是一种不情愿,慢慢地,艰难地上升,更不用说当时的人们了。同样是第二段中,河底处向天,黄色的野草矗立在灰白色干土中。第一处,平常的河多为涓涓细流,带给人轻柔细腻之感,此处却是底处向天,毫无轻柔之感;第二处,我们所见的草从来都是柔弱的,而此处却用了矗立一词,试想,要让如此柔弱的草像日常生活中的高楼大厦一样,笔挺地矗立,该是要有多高的温度。这两处都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烈日炎炎,大旱所带来的残酷的景象。还有充塞一词,表示充满,而,我们都知道,是用来形容将所有缝隙都堵死,不留一丝空隙的。这也充分表现出了热气的强烈。再比如,第三段中,作者形容人们挑来的水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我们都知道,乳汁对一个人的意义,对才诞生的婴儿来说,这就是生命的源泉。而此处,作者用乳汁来形容水,况且还是沉淀起来有小半担是泥的水,更让人体会到了水的珍贵,就是这样的水,对那时处于大旱中的人们来说,却是比什么都珍贵的生命的水。还有在读到第四段中,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的时候,读者头脑中所浮现出来的那样的景象:大旱中的人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再盼着下雨,然而第一天——晴;第二天——晴;第三天——还是晴……直到不计其数。表现出少数人们由最初的希望,到失望,最后到绝望的过程。

这样精彩的词语运用文章中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

下面,我再来对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云霓,讲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课外查到的资料以及课上同学所赏析的可以得知。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自己的画集《云霓》所写的序言。 云霓带给那些处在大旱之中的人们希望,能使他们为了这样小小的希望而奋斗,却无法使他们摆脱那样的状况。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人们以希望,但却因力量太小,数量太少,就像文中的云霓一样,只能空空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便消沉下去。传达出作者在怀着希望的同时也对此有着忧思。

然而,在我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所想的正好于此相反。我认为从文章中,云霓处于天的东南角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以及文章中说云霓是虚空的,说只能供人玩赏,最终消沉到地平线的底下等语句中所表现出的云霓,是一种消极,可望而不可及,给人们带来希望,却又令人失望的一种事物。我想,多数人都会觉得:在看似得到后失去,会比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更痛苦。所以,我一开始是认为文中的云霓或许是指的一种虚无缥缈的信仰,一种看似能带来幸福而实际却毫无用处的信仰。具体这信仰是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单纯的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而后,对文章再进行仔细的分析,还是更赞同于同学赏析的那样。在文章第六段中,作者说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这便体现出了云霓的正面性。力量虽小,却能尽力在暂时保持人们活下去、奋斗的一颗决心。这可能也是丰子恺在那个年代对社会的深思以及殷切的希望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