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09-07-29 10:41:00)
标签:

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当然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等等。比如我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先带读,接着在黑板上划出诗的第一节节奏和标出重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让学生参考,划出第二至第四节的节奏和点上重音。再让学生齐读,要求学生掌握好恬静、自在、清新、乐观的感情基调。学生朗读到“浅浅的天河”时,我让他们想象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时的情景,想象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的情景。丰富他们的

 

想象力,培养好他们的语感。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些老师的课,觉得学起来轻松有趣?恐怕就是该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课堂学习高峰体验,由此我很主观的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而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朗读方法——教师范读法。除此之外,还有朗读竞赛法、分角色朗读、不断鼓励法等等都可以采用。我教《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诵读学过的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接着我说;“我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他处的社会动荡黑暗,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想象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桃花盛开的和平、宁静、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哪个成语呢?”学生们齐声说:“世外桃源”,我就着学生们的回答,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共同领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接着我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样以优美的语言,通过学生们的诵读、师生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黄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动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如我教何其芳的《秋天》时,我让学生齐读,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脑海里浮现出三幅复合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学生们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心中充满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再如我教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我让学生“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小溪……,通过朗读这些自然界的朋友,学生们顿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到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实践证明,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如教《春》一课,我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总的结构,然后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在教《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先范读,接着让学生给文章分段,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理解了第一段是通过三组对比,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总特点:济南的暖—北平的寒,济南的明—伦敦的暗,济南的温—热带的热,读济南的暖、明、温时,要加重语气,读出济南是个“宝地”。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心里慢慢喜欢这里,感兴趣地往下读。然后我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第二段写山,写阳光下的小山,学生读出了慈善的特点;写小雪后的小山,学生读出了秀气;写城外的远山,学生读出了小水墨画。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朗读第三段,第三段写水,我让学生反复读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垂柳的绿,目的让学生了解水的绿,我还让学生重读

 

 

济南冬水的“活”。最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抒发了学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这样分段的朗读,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大的被调动起来,掌握知识的速度又是大大的提高,记住了优美的语句,提高了审美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因此,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