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蒋勋《生活十讲》第六讲读后感

标签:
百日写作笔耕不辍蒋勋生活十讲神话故事 |
分类: 读书笔记 |
今日的写作主题为:谈谈你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
中国的神话故事有:西游记,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西方的潘多拉,诺亚方舟等。你可以谈谈你自己感触最深的神话故事。欢迎投稿或者给我留言。
这一章讲的是创造力,蒋勋主要在讲神话故事。创造力和神话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幻想跟科学有关,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我们常常在讲想象力,想象力就是也是有助于创造力,如果你都想不到,怎么创造出来。
正如蒋勋在文中讲道的:人对整个宇宙所知有限。所以人类就会开始幻想,开始创造一些神话故事。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版本,中国有女娲造人,西方有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
人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起源,就用幻想来创造出神话故事。
蒋勋在文中提到:有一点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我们的文学对于神话的淘汰,或者说是神话的褪色,速度比希伯来、比印度、比希腊都要快,为什么?
我相信,与周朝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后来我们的文明都不太喜欢神话,甚至想把这东西去掉。我想,这是一个遗憾。神话褪色得太厉害了,以至于现在很多学者努力地在找回我们的神话,因为缺少了神话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文明,少掉了丰富,少掉了对于宇宙更大的好奇。而这个东西又跟科学有关系了。
神话的消失对于中国发展科学造成的影响,当我们很满足于人的世界时,怎么会愿意去尝试飞起来呢?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其实蛮震惊的,仔细一想,也是挺有道理的。当你满足于人的世界,就少了天马行空,不可思议的想法,连想法都没有,更别说创造了。
从中国的影视界也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有很多科幻电影,有些科幻电影,会让你觉得叹为观止,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中国却很少有科幻电影,唯一与神话有点关系的电影也大多停留在已知的一些神话故事。我们整个民族都是缺少神话故事,我们的神话真的褪色的很厉害。
而我自己本身,对神话故事的好奇心也不大,我常常想,希腊怎么有那么多神,我根本就记不过来,西方的文学作品也常常引用一些神话故事,我完全看不懂。我自己对科幻电影的兴趣也一般。我想我是太满足于人的世界了,不愿意去幻想宇宙,也不好奇宇宙的神秘。
当美国NASA发布近距离拍到冥王星的照片时,美国人都在转发冥王星的照片,而中国的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转发优衣库的视频。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我们很多人对宇宙并没有那么感兴趣。
神话与潜意识也是相关的。弗洛伊德去探究潜意识这个东西,发现人除了表面的层次外,还有一个底层的层次,是我们不想去碰,也不敢去碰的部分,他去研究后发现,那个部分会反映在人类的梦境中。弗洛伊德认为梦不会是没有来由的,反而是一个掩盖、重新包装的过程,因为会怕,所以掩盖,所以重新包装。而越令人害怕的东西,往往跟生命关系越密切。
我们对于未知的、害怕的东西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转身逃跑,一种是面对它,问它:你到底是什么?西方启蒙运动就是选择用后者的态度面对。
所以我非常希望年轻的一代多读神话,教科书里也多点神话,因为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
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多去读神话故事。
《生活十讲》第六讲摘录:
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
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
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
也可能变成文艺家。
神话是文学的起始,文学史文化的起源,一个社会不能缺少神话与文学,圆满的心灵生活也不能缺少神话与文学。
神话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我自己一直有一种感觉,不管是中国或是西方,文学的起源和神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讲到文学,很自然就想到文字,因为文学要用文字记录,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打破的观念,因为文学的起源,远比文字还要早。不是用文字书写才叫做文学,最早的文学史口述的,就像我们读基督教《旧约圣经》,里面很多是口传文学,后来才整理成文字,中国最早的《诗经》,也是民间流传的歌谣,后来才被文字记录
例如我非常感兴趣的《旧约圣经》,若不把它当成宗教经典来看(事实上我也从来没有把它当做宗教经典),就是一部希伯来民族的神话传说,也是一套很完备的创世纪故事,它非常清楚地告诉你宇宙如何被创造,无关乎我们同不同意,或科学上是不是已得到证明。
我想,文学的开始,也是介于科学和幻想之间,它一直试图进入科学的领域,但仍然夹着大量的幻想性,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对整个宇宙所知有限。
我们现在可看到很多神话是与宗教结合在一起,包括希腊神话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多神信仰。奇怪的是,我们会认为希腊神话是神话,却不会想到《圣经》也是一部神话,因为《圣经》与宗教的结合比较紧密,就失去文学性了吗?我想,完全不能这样讲。
我们现在不会把《圣经》当做文学作品,是因为它被当做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就是有一个信教的过程。信教很奇怪,它很容易让人排斥某些东西,当《圣经》变成基督教的一部分之后,非基督教徒可能就会开始排斥这本书,不再把它当文学作品,而对基督教徒而言,它也变成一种信徒式的信仰,不是文学了。
我到灵鹫山的时候,带着《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这里说这部经的,当时我就感觉到,这部经在这儿一座怪石嶙峋的山里面被说出来的感动。所谓“经典”,还是要放在人的世界里被阐述,我们的感动是跟环境有关系的,就好像有一天当我们到了山东的沂水岸,会去想象《论语》这部书是如何被讲出来的。所以,当我到耶路撒冷时,我也是带着《圣经》,我坐在那边想,这一部经就是在这个环境里诞生,这个时候完全是文学的。
我不是用信徒的态度,“信徒”是文学的障碍,如果他不是透过经典里的语言文字来看待一个文明的伟大,他时不能发现经典原来就是文学的。
早期人类的文明与神是没有办法切割的,只是我们慢慢倾向于说宗教就是一神的形态,而经典是以信仰为主的书写,慢慢地就不重视其文学性。可是,这些经典若没有文学性,不可能传颂千年的。
一如很多人已经提出来的观点:幻想跟科学有关,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神话的消失对中国发展科学造成的影响,当我们很满足于人的世界时,怎么会愿意去尝试飞起来呢?
我们对于未知的、害怕的东西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转身逃跑,一种是面对它,问它:你到底是什么?西方启蒙运动就是选择用后者的态度面对。
我自己很着迷于神话,因为神话好像雪球,会越滚越大你怎么去解析,都解析不完,它好像还会跑,会往前跑,最后还会变成一个科学和幻想的竞争,科学要去解析幻想,但科学越强,幻想越多,幻想越多又越想去解析,好像人类两种基因的一个竞争过程。
所以我非常希望年轻的一代多读神话,教科书里也多点神话,因为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
“笔耕不辍”的文章为小编弘丹通过“每日写作”完成的原创作品。主题有:生活美学,学习国学,读书笔记,写作以及生活杂谈。如果大家对以上几方面感兴趣,欢迎关注“笔耕不辍”。
当你开始写作,每日写作,你会爱上写作。因此我也发起“百日写作”的活动,让更多人爱上写作,赶紧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吧。
微信号:wewriter加关注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