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话说长江》感动了整整一代人,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被评价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我未能身处其中;2006年,大型电视记录片《再说长江》作为《话说长江》的承接、继续与延续,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浓缩在由55000影像剪辑而成的33集影片当中,我与广大电视观众一道见证了这份难得的冲击、感动和震撼。
《再说长江》最后一集《生生不息》中这样讲到:20年,对长江只是一个瞬间,对中国却是一个时代,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重庆直辖、浦东开发。从20年前开始的转折改变了城市、改变了乡村、改变了生活、改变了观念。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这场社会变迁的亲历者。
由于拥有20年前《话说长江》留下的丰富的影像资源作为参照与对比,《再说长江》通过视觉形象,特别是通过在微观上细节中的同空间的对比,更直接、更形象、更有说服力地凸现出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新时代人们对于长江价值的重新思考。
《再说长江》见山见水也见人,力求用真人、实事来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在重庆长江大桥上晨跑的李曦、张家界与猴子为伍的吴伯、三峡移民冉应福、为黄山争取世界遗产之名的官员……一个个人,一段段历史。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江阴兴澄特钢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亚朋和他独有的废水处理监测系统。狭长水槽里游动的鱼,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水槽位于炼钢车间的出水口,水源来自于生产排放的废水。作为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鱼类对水质的变化最为敏感。代表着人类,鱼儿监督着江阴兴澄特钢有限公司炼钢车间水处理、排放的质量。废水经过鱼儿的检验后,才能排入长江。
《话说长江》中有这样的场景:树一棵棵地倒下来,从山上掉进江里,水就势把它们像木排那样汇聚起来,向下游冲去。20年前,在那个创造奇迹的时代的初期,茂密的森林是建设者眼中的栋梁之材,林立的烟囱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标志,高楼大厦象征着我们祖国的蒸蒸日上。人们怀揣光荣与梦想,略带狂热与躁动,奢侈地支配着长江千百年的累积。20年后,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有恶化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局部破坏严重,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在《再说长江》的影象里,人们开始还田于湖于长江,开始放养鱼苗,开始补偿之前过度开发的过失。
人们的行为在转变,是因为对于长江价值的思考和认识在转变。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治江新思路应运而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在《再说长江》中如是说:“应该说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我们提健康长江,不仅看重眼前的利益,更注重长远的利益;不仅看重人类当代的既得利益,更看重大自然长远的为人类造福的追求。”
20年沧海桑田,辉煌也好,遗憾也罢,一切已成为历史。而今,我们反观过去的得失,总结经验,将为创造更加辉煌而无憾的历史而努力,让我们共同见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