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达芬奇意大利欺诈消费产品质量法央视家具进口消费者权益保护杂谈 |
分类: 以案说法 |
2011年7月14日下午,我接到北京广播电台《今晚拍案》栏目的邀请,在当晚8—9点,作为嘉宾点评“达芬奇”家具的法律问题和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的问题,接到邀请,我顿感这次任务的艰巨,因为,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在7月10日报道达芬奇家居销售的家俱涉嫌造假和欺诈,并且公布了来自一线的一些证据,非常的真实和形象,而达芬奇家居7月13日高调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达芬奇家居总经理潘庄秀华表示,达芬奇所有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均在意大利生产、原装进口。所代理的美国家居产品包括Hollywood则是全球采购,产地包括越南、菲律宾、印度、印尼及中国。一边是我们的央视,一边是案件的直接当事人,二者的意见差异如此之大,还有打“口水仗”的意思,难成定论。我浏览新浪微博,公众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几乎是对“达芬奇”的指责,声讨。作为我,是普通公众的一员,同时具有律师的特殊身份,在此关节眼上,我的言论更应该保持公正、中立、理性。按正常的法律思维,即使“达芬奇”涉嫌欺诈消费者的情形,或者具有其他严重的违法情形,也应该经过国家相关机关的认定,或者是司法机关的认定,这样才具有权威效力,我们的媒体可能只能认定事实,但是认定不了事件的性质,但是我们消费者可以依据一些基本的证据,常识判断,基本对事态有个公正的评判。
昨晚我在做直播节目时,一再强调,在目前的情况下,“假如说央视所报道的情况是真实的话,那么“达芬奇”公司违反了《民法通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法》的附随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应该承担多重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至于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目前不好说。
下面的观点,全部建立在央视的报道的真实性没有质疑的情况下:
一、虚构“原装意大利进口”,欺诈没商量。
如果家具确实在东莞所生产,出口到意大利,稍作停留,以进口的身份回到国内,可以这样说,“小样,你脱了马甲,我也认识你”,就是中国国内原产,怎么会是“原装意大利进口”?即使那些家具的“出口”、“进口”手续表面完全符合法律规定,但是“达芬奇”公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国产冒充“原装进口”,达到赚取更高利润的目的,说白了,就是骗,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认定该“出口”、“进口”行为归于无效。这一点,就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
二、价格和质量极不相称,是欺诈的具体表现。
作为商家,诚实守信是基本要求,货真价实、公平交易也是法律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的质量和商家的承诺,和所收价金相差太离谱,这也是商家构成欺诈的具体表现。一张沙发买几十万,一张床买上百万,严重背离了“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但欺诈了消费者,还欺诈了我们的价格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同时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对诚实经营的经营者造成了巨大伤害。
三、顾客是上帝,特殊保护属应该。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公平交易的相关权利,因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处于较弱势的地位,因此,法律对消费者有必要进行特殊保护。罗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条款说明,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第八条(知情权)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四、行政处罚后,还要双倍赔。
根据《产品质量法》、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多个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达芬奇”的严重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等处罚。作为消费者可以依据发票、合同等证据,要求“达芬奇”公司承担“双倍赔偿”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比如说,我买了100万的“原装意大利进口”沙发,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进口的,那么我就可以要求商家赔我200万。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五、“达芬奇”不是个案,“洋品牌”很多造假。
很多商家抓住了中国人“崇洋迷外”的心理,加之中国商人在出口和内销产品上质量的猫腻,重外销,轻内销,加之很多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不信任,有些商家就有了可乘之机。大量内地的公司在香港、其他国家注册“壳公司”,以证明和国外有联系,甚至申请与国外有些联系的商标。同样产品在国内生产,但是一旦披上了“外国货”的外衣,价格就翻好几番,大量非法利润进入了“奸商”的腰包。在服装、化妆品、家具等行业,这样的做法非常的普遍,很多的外国品牌属于国内生产,跟真正的“原装进口”相差甚远。
六、相反的假如,谁是真正受害者?
虽然央视具有无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他的权威,但是,作为商家的辩解也不无道理,所以,我作为法律人认为,假如央视的报道失实,那么谁来为“达芬奇”巨大的负面影响买单呢?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