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对话会:中国企业家艺术家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

提到文化,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给它下一个定义却并不容易。何谓文化?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有此言得之,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而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便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十几年前,在纽约召开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外国学者曾说:“一个社会不管发达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而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
当今,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建设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是我们文化共享的重要目标。然而,如何真正实现文化共享?如何区分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的不同?这是一个我们亟待思之的问题。
正如我在演讲中提到的,文化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然而它所带来的的社会效益却不可估量,并且是一种永续发展的力量。正如当今许多地方的文化共享工程,政府注资通过传输服务渠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技术运行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通过“一站双网三平台”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动地域文化协调发展。如若各地能多做文化共享工程,定能使文化成为富民的“金钥匙”。
20多年来,在我心中始终沉若磐石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国家当前的慈善文化。
近年来,政府的引导和介入,民间慈善组织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慈善活动,使贫困人群、鳏寡孤独、贫困学子、重大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慈善救助,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慈善捐助活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不可否认,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有些行善者动机不纯、沽名钓誉,慈善文化的严重缺失,以及令人担忧的慈善公信力,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殊知,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正确的慈善文化不仅能弘扬先进文化、缓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还能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慈善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社会事业,它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社会氛围,也就是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要想实现慈善文化深远的发展,我们应当树立现代慈善理念,丰富慈善文化内涵;强化宣传引导,增强慈善文化的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最重要的是加强慈善法制建设,加快慈善立法步伐,形成慈善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营造慈善文化建设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