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接到电文“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周森随人大內司委,国务院法制办、民政部、财政部、银监会、国税总局、工商联赴江苏、河南展开为期十天的公益慈善法调研”的通知之时,全国人大代表周森便坦言自己很高兴有这样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机会展开实地考察,对于自己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的慈善事业有了一次更加直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我在人大两会建议上屡次率先提出的“提倡慈善立法,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建议再一次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本次调研也围绕着我国公益慈善立法而展开进行着。
——题记

听取江苏省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汇报会上,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向江苏省盱眙县慈善爱心小学捐款30万元人民币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
玻璃象征着透明可观其内在,而慈善为何要有玻璃般透明的口袋呢?大抵是因为捐赠者需要一个公正透明化的捐赠环境,只有切实看到自己所捐赠的款项落实到真正慈善事业中去,捐赠者的知情权才会得到保护,同时也是对慈善捐赠者们的一种负责的态度。带着对中国现行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前景的希冀和疑问,调查团冒着伏暑前往江苏省,以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为首的调研团队抵达首站江苏省南京市,认真听取了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吴洪彪先生对江苏省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汇报,情况汇报会上,获悉江苏省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省慈善事业取得健康稳步迅速的发展。多种新型、大众的慈善参与模式应遇而生,如爱心超市、社会捐助站等等这样的新型慈善捐助模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首肯,更有“江苏慈善周”这样的品牌项目持续推广传播慈善文化理念。
在了解到残疾人郑某多年来持续带领着一批好心人举行义捐,至今累计捐款近50万元人民币的爱心善举之时,很多人沉默了,或许是被这种人间善爱所感动,又或许是在思索这种精神的源泉。而正在调研团队中的我,当即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周森爱心基金向江苏省盱眙县慈善爱心小学捐赠人民币30万元人民币,这一举动令许多人赞许和钦佩,在这个信任感缺失的年代,当一个人做善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回报而是如何面对自己对于善的初衷,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我们称之为慈善的魅力所在。

探望敬老院的老人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离开江苏,调研队继续迎着烈暑赶到河南省郑州,郑州自古便是中原大省,兵家必争之地常常伴随着各种战乱与饥荒。如今的河南省发展蒸蒸日上,河南省在积极打造中原文化大省的优秀名片,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省的慈善工作发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更是亲力亲为,动员企业为公益慈善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慈善机构与主流媒体加强协作,从而加大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宣传提倡和发扬厚重的中华慈善文化,使得救孤扶弱、尊老爱幼的传统民族美德转化为一种慈善理念,深入渗透群众的生活之中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慈善、参与慈善中去。调查团队在认真听取报告的同时走访当地敬老院、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学校等地方,感受到这些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在设施条件上有很大的改善,环境与服务质量也有所提升。
一位河南当地的慈善公益组织NGO在见到前来调研的考察团队一行时激动地告诉记者,我是河南籍人大代表,数十年来如一日地为家乡慈善事业做贡献。我当即决定再次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周森爱心基金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人民币,用于帮助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这些善举受到了同行各部门领导的称赞,国家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更是在调研过程中多次褒扬了我的善行善举,其实,善行不论大小,只要心存感恩的去布施,就是善,这一点,周森做到了,而且很用心也很出色。
这些年,媒体大众都在侃侃而谈慈善,归结慈善其实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态度。我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中说到:“做人要讲究‘善语涌道’,说的就是善良的言语能劝人迈向正确的道路,这种“道”,指的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施一饭一粥皆能为善,不论大小,心存慰藉的布施都是善行,一句善意告慰的言语也能是指引人生的大善。”富裕的人捐助成百上亿是慈善的一种形式,而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是心中有善的种子,哪怕只是对需要的人带来鼓励与安慰,这都可以是善行。一种人生观的建立会影响大环境的改变,也会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公信力的提升,而一个国家越富足,它的慈善事业也就越规范和发达。提倡慈善立法,规范我国慈善组织,使得各项机构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标准与法律准则,更全面具体的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这项建议是由周森代表率先提出的,同时也得道了国家多部门的重视,如今通过这次慈善调研考察行,也进一步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慈善事业立法的新契机。中国慈善界不是缺少善心的人,而是缺乏一个公正透明的慈善环境,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必由之路必定是在不断地寻找问题找到突破口,这也是我们将在不久将来应该能看到的新局面,愿有一天中国慈善事业在一个更加健全的机制管理监督下,将华夏悠远的慈善文化发扬,为更多的人带来更为美好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