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要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标签:
公信力慈善事业反书全国人大代表周森中华杂谈 |
要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访全国人大代表周森
文/本刊记者 张维炜
周森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身为三峡画院院长的他以左手反书著称书坛,素有“中华左手反书第一人”之誉。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通过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来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由于贡献突出,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见到这位德艺双馨的全国人大代表,眼前的他没有某些艺术家的那种张扬个性,一身棉质的中式服装,坦诚的笑容,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周森有很多的头衔,但在他的名片上,“全国人大代表”却排在第一个。“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他对记者说,从2008年,在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他就提交了关于慈善进行立法的建议,建议很快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
2009年,周森参与了民政部组织的立法调研论证工作,走访了许多慈善机构、被捐助单位和捐助者,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目前,慈善法草案已由民政部提交国务院制办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顺利的话也许今年就能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周森满脸的欣慰。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激起了举国上下的捐赠大潮。但是周森注意到,公益事业组织机制透明度的欠缺,不断引发了公众的信任危机,社会各界关于提升慈善公益事业公信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今年参见全国人大会,他提出了关于大力提升慈善公益事业公信力的建议。
“捐赠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捐的钱用在什么地方。”作为一个钟情公益事业的人,周森深有体会,我们担心自己的捐款被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用在发奖金、吃喝、旅游等开支上,甚至担心其他部门挪用或贪污。周森说,现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等网站虽然对捐赠者、捐赠款项有详细的记录,但无一例外地缺乏对使用情况的统计,捐赠款物去向信息一片空白,公众对此自然无法彻底打消质疑。为此他建议,慈善机构的办公经费由国家财政部门核拨,与募捐款分设两个账号,由独立、权威的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审计,并向公众公布审计情况。
捐款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投资,所有捐款人都希望自己的捐款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正所谓“少花钱,多办事”。周森提出,慈善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仅关注的是钱怎么花的,还要看怎么花才能效益最大化。“提高办事效益,也是提高慈善机构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周森说。
当记者问他图和看待近期发生的明星“诈捐门”事件时,周森说,“这其实主要还是反映了我国慈善机制的不规范。”虽然“诈捐事件”涉及我国公众人物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慈善组织在管理、监督、审计、信息发布等环节缺乏规范,会令捐助者产生顾虑,影响他们捐助的热情。
“做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在周森看来,从募集、采购、运送、对象设定、分发,到效果回访、评估、统计、公告,这一连串的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慈善“回路”,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都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他语气坚定地说,“这样慈善机构的所作所为才能一览无余,才能实打实地帮助到那些真正困难的人们,才不会给贪婪留下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