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10日
(2009-09-10 17:23:54)
标签:
书法反书反字恩师批语情感 |
感念师恩重如山,再颂从教任重远
9岁那年,在一次语文课堂上我无意中翻到了作业本的背面,发现老师用笔蘸着红墨水写的批语透过纸张映成了反字,看上去挺好玩的。出于好奇,我开始不断探索。从那时起,我开始琢磨如何反着书写——连自己也不会料到,自己9岁时所感到好玩而继续练习、描摹反字的经历,其实就是在研究中国汉字的反书。
12岁的我偶然在朋友家里看到一本破旧的《三希堂法帖》,那俊秀飘逸的神韵和灵动飞舞的线条,再一次激起了我对汉字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看的多了,听的多了,慢慢地,我慢慢看出来了,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有自己的个性……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纸和笔,我就到山里去砍柴,然后走上一整天的路将草挑到集镇上去卖,来换取练字的笔和纸。寒来暑往,我为练字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20岁时终于能够流利写下一手书法,取得了大家的认可。一个巧合的机缘,感谢恩师——著名书法家费新我的点拨,开始了由苦练八年的右手书写改为练左手写反字。为了使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地将各种字体用左手反写出来,我在恩师的指导下,几乎翻遍所有能够找到的字典,研究汉字的结构特点、书写技巧,以奠定自己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文化底蕴。更在恩师的支持与鼓励下坚持苦练大多数人还未能接受的左手反书,仅仅练字用过的草纸就有两吨之多,用坏的毛笔有两百多支。直到1992年,左手反书能够提笔一挥而就时,心中常默念感恩恩师——费心我的提点。
而今很多人成我为“老师”,“大师”,心中更是倍感责任重大,育人需要言传身教,身教甚于言传,严格律己,总不敢轻易有肆意妄为的不妥行为,总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他人。
从事慈善多年了,而今又投身《新慈善》杂志的出版,担当了这个杂志社的社长,不是为了其他,正是在慈善这条路上,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慈善文化的重要性,靠某个人,某些人去做慈善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慈善成为全民思想中一个不可获取的部分,让慈善教育发挥效力,引导更多普通人做力所能及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