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供水事业百年历程系列纪录片《城市命脉》第一集《寻根溯源》

标签:
长春供水供水发展史供水设施 |
水,是生命之源,供水,是一座城市的命脉。
长春城市供水事业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参与并见证了长春的城市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供水事业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象征着长春日新月异的进步。
每天,石头口门水库与新立城水库两个水源地的原水通过输水管道送入长春市的五个水厂,在水厂内,原水经过净化达到饮用水标准,再通过加压泵站进入供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这就是长春市的供水系统。每天有上百万立方米的净水被生产出来,保障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
然而,只有人口密集到一定程度并形成城镇,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供水系统。那么在供水系统出现之前,长春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取水的呢?
距今2至4万年前的“榆树人”,被认为是长春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远古榆树人生息于水源充沛的松花江附近,他们择水而居、自然取水。
而当人类繁衍发展到一定规模,自然取水已不能满足日常所需,人们开始凿取地下水。
在中国,凿井引水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黄帝时期,据《周书》记载,“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而在长春地区的人们,凿井取水的历史却远没有那么久远。
1800年,长春厅设立,当时长春地区的人口约七千人。到1889年,长春厅升格为长春府,下辖农安、怀惠等五乡,人口增长到约十万人,居住在城区范围内的人口不过数万。这一时期,长春百姓沿河而居,凿井取水。
孙彦平(长春市史志办总编室 原总编):实际是流民落脚这块地方应该是取水应该是很方便的,在二百多年前,地质,水文情况都很好的时候,那么这一块地方是,大概是五条河流,就是从西往东排,新开河、伊通河、雾开河、饮马河,还沐石河,那么这五条河流之间有很多沟叉,这五条河流的水量在二百多年前也都是可以的。
十九世纪的长春旧城,百姓多以大院为居住单位,大院内居住的人家少则五、六户,多则十余户,几乎每个院子里都有一眼井。
孙彦平(长春市史志办 原总编):大院当时都是一些大户人家,或者是后来发展的富裕人家,那么这些大户因为自己有大院,像田家大院等等,他们有大院,他们就在大院里面自己家就凿了一眼井,就挖了一眼井,然后供自己家人使用,或者是本族的亲属来使用,至于说附近的老百姓来使用,这个肯定是有的。
打井取水的方式在长春城内延续了相当长时间,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春有些地方还是依靠这种方式取水。而在此期间,近代供水设施早已在长春城内出现。
19世纪末,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的筑路权,并于1899年在长春二道沟设立了宽城子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