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纪录片《南岭水厂》下集《饮水思源》

标签:
文化历史 |
http://s10/small/003eCkxvzy6JX7lEO7v09&690
探索者:
供水,是城市的命脉。
长春解放之初,百废待兴,人们在第一时间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南岭水厂。此后近半个世纪里,城市快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这里也开始了不停的改造和扩建:净化系统从2个增加到7个,厂房从8座增加到35座,供水管线逐渐遍布城区……还有老一辈供水人,也从风华正茂走到了耄耋之年。
数十载光阴,南岭水厂与这座城市一起,共同成长,密不可分。
曾经,作为长春市唯一的净水厂,南岭水厂如何肩负重任?未来,这座老水厂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虽然离开水厂已有二十多年,但再次回到工作过的地方,老人还是能熟练地操作这台1940年(伪满昭和15年)的柴油发动机。
王玉发(长春市自来水公司第一净水厂 原副厂长):(这个是)日本的机器,当时是节电,电力不够用,我开的这个,运行这个,各种资料咱们都没有,我就得研究,怎么样操作。
当王玉发与这台机器日夜相伴时,南岭水厂刚刚恢复供水。
解放后的1949年到1952年,是长春供水事业的恢复阶段。由于解放前的长期失修和损坏,供水管道严重漏水,损失率高达90%以上,加上源水不足等问题,整座城市时刻面临断水的危机。因此,解决供水问题,成为解放后,保障城市生产与生活的首要任务之一。
侯天恩(长春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总工程师):当时人们的热情非常高,克服种种苦难,比如说挖管沟,我们现在挖掘机上去,差不多零点几立方米的土就出来了,7或8米的沟也就上来了,但是当时工人们用锹,镐,维修的时候是提着小水桶,没有水泵。
1953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城市供水开始面临巨大压力。当时,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长春,这其中就包括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
侯天恩(长春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总工程师):汽车厂作为一个汽车城,除了老百姓和工业以外,它有医院、学校、机关、宾馆、餐饮,都要用水,实际上是一个小的城市用水。
侯天恩(长春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总工程师):这样的话就是从南岭水厂出来沿着这个工农大路,沿着延安路,然后宽平大路,奔那个汽车厂方向 奔那个孟家屯,就是汽车厂那个热电厂,20多公里的管线。这条线一直在现在 还在给汽车厂和西部地区供水。
南岭水厂的第三净化系统是伪满时期的遗留工程,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迫搁置。续建的第三净化系统新增水泵机组7台,快速滤池10座,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增加日制水能力4万立方米。由此,南岭水厂的日净化能力提高到9万立方米。整个“一五”期间,在长春工业总产值增长近两倍的情况下,南岭水厂充分提供了用水保障。
而当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长春的工业由重点建设转向全面开花,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和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导致城市供水严重不足,频频告急。
紧要关头,长春市政府决定开工建设新立城水库。仅仅用了两年时间,1960年12月,新水库竣工送水,成为南岭水厂的新地表水源。
崔允东(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新立城水库建成以后,向长春市供水主要是通过这条明渠,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过去)新立城水库向长春市供水的明渠头部,在80年代以前,新立城水库向长春市供水主要是向第一净水厂,第一净水厂承担了向长春市供水的绝大部分任务。
1960年12月9日,新立城水库开始向长春市区提供源水,正常情况下,每天可以供水22万立方米,但在当时,南岭水厂的日制水能力还不到10万立方米,新立城水库输送的源水,有一半以上无法得到处理。
为此,从1960年到1965年,南岭水厂虽没有扩建净水系统,但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使净水能力增加到了15.92万立方米。然而,紧随其后的是“文革”爆发,长春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基本进入停滞阶段,源水日益紧张,南岭水厂的制水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与改造,新建的供水设施又达不到设计要求,这导致南岭水厂的日供水能力在16.92万立方米左右徘徊,而此时的城市用水人口已经达到94.7万人,全市每天缺水达到10万立方米。
刘国文(长春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史志办 主任):记得那时候是我的小的时候,我的家里的住处也是长春市的市中心,每天有一个供水的管头在大院的门前,定点供水,早晨4点钟,晚上4点钟,这样的话,我们每天要到那集中接水,每天两次。
侯天恩(长春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总工程师):甚至有的地方连日无水,就是变成无水区。长春市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边的比东边,宽平大桥一带比伊通河大概能高个接近50米。长春市管网连在一起,又是一个水的连通器,水是往低处流的。所以就表现出来,一缺水肯定是西边缺的多,所以西部地区缺水更严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巨大的供水压力让整座城市不堪重负。到1973年,长春市政府终于决定,修建南岭水厂第四净化系统,缓解城市西部、南部等严重缺水地区的供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