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与曲径通幽
(2011-12-06 10:58:25)
标签:
宋体特殊性格的人曲径通幽过秦论飞花教育 |
分类: 歪理邪说 |
开门见山与曲径通幽
内容提要:文章写作选用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那种形式更好?要看文体需要,看读者对象,看写作环境,看文章长短。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可千篇一律。
关键词:开门见山
写作是开门见山好还是曲径通幽好,这个问题按说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哪种方法用好了都好,使用不当都不好。
但是,怎样是当怎样又是不当?当与不当的尺度是什么?这要看文体,看读者对象。一般说来,需要表明观点的文章,短文章,读者观众文学水平不需太高的文章,还是以开门见山的好;相反,长文章,需要反复造势,营造气氛,文学性较强而面对的读者对象也喜欢文学并且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的文章,“曲径通幽”更有韵味。
这就如同写一个人吃饭,三天滴水未进的人,见到饭时你偏教他表演如何吃得斯文,吃的讲究,怎样才更绅士,这行吗?而悠闲的人,带饱不饿的人,让他吃得狼吞虎咽、大快朵颐恐怕也不妥。
这不是对象决定方法吗?
我常给高中学生讲高考作文,800字的小文,一共就那么五六个段落,每个段落三五句话。如果读过三段了还见不着观点,你能得高分吗?有的同学偏不听话,絮絮叨叨,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就像吃挂面时,夹起来不往嘴里送,偏偏在脖子上绕三圈,那多别扭!
以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名篇《过秦论》(贾谊)和《六国论》(苏洵)为例,你没法说哪个好哪个不好,都是名家名篇,千古传诵。但放在考场,评卷老师在三五分钟内打分,那篇更能得高分?肯定是后者了。《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论述有力,论证严密,结构紧凑(逐个分析各国破灭之因,虽处境各异,终因赂秦而败亡——不赂者也以赂者丧)。相反,《过秦论》从秦的崛起写起,经历代秦王的惨淡经营而称雄,至强大到灭六国而统一,以及统一后,如何“弱天下之民”,“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陈利兵而谁呵”,使黔首“不敢言而敢怒”等一系列专制措施,直到不久后,陈涉振臂,“天下诸侯群起而亡秦族”,最后水到渠成推出论点(仁义不适而攻守之势异也)。虽然《过秦论》铺排对比、文采飞扬也妙不可言,但这种文章不适宜考场。何况我们哪有贾谊的才学文采?
所以说,考场作文还是以开门见山为好。
这就是说,选用什么形式开头还要看写作环境。
至于不同文章体裁,手法和表达方式自然不同。一般说来,议论性的文章以开门见山为好,文学作品以曲径通幽为妙。
当然,不论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都是形式问题。大家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就说写求婚或结婚吧。一般总要历尽艰辛,好事多磨,曲曲折折。不是这样,就没戏了。王实甫笔下的张君瑞待月西厢、冯梦龙笔下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自不必说,就连大老粗程咬金娶个媳妇,也让新娘子在新婚之夜出出对联,对不上不许进洞房。电视剧《程咬金娶亲》是这样的:新娘子出一个字的上联:雨;老程对曰:风。新娘子又续曰:花雨;老程对曰:酒风。新娘再加一字:飞花雨;老程也加一字:撒酒风。这样续来续去,就成了下面的金字塔式:
雨;
风。
花雨;
酒风。
飞花雨;
撒酒风。
点点飞花雨;
回回撒酒风。
檐前点点飞花雨;
席上回回撒酒风。
皇王有道檐前点点飞花雨;
祖上无德席上回回撒酒风。
大魔国皇王有道檐前点点飞花雨;
程咬金祖上无德席上回回撒酒风。
故事肯定是编的,但联语也符合程咬金的性格。这种曲径通幽式的叙述方式,增加了趣味性,耐读,有助于塑造人物。
但也不能说所有的长文章,都必须绕来绕去。叙事文学也要根据作品人物性格的要求选定是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同是求婚,阿Q对吴妈说:“吴妈,我要和你困觉。”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挨了一顿揍,工钱没了,夹袄也丢了。《特殊性格的人》里的主人公求婚:“操蛋的,咱们结了吧!”结果就实现了。假如吴妈不喊人、不哭闹、不寻死,反而用一个指头戳着老Q的脑门说: “你真坏!”或扭扭身子“嗯~嗯,不嘛!”;《特殊性格的人》里的女主人公像吴妈那么闹下去,会成什么样子?这是长文里的开门见山。说它用得好,在于符合作品中人物的需要。
短文也要看情况,比如小幽默,小小说之类,总要最后抖包袱,求个欧亨利手法。有趣,有回味,悠然心会,恍然大悟,会心一笑。这就有点儿“曲径通幽”了。
这就是为什么大热天卧室挂个窗帘,讲究人家门前修个影壁,有风水的小村要山环水抱。否则,一览无余,大煞风景。同理,传统女性,肯定不会穿着比基尼短裤上街,露得像半个真理(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至此,笔者无须多讲,选用哪种方式写作,聪明的人自然明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