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余光中面对面----学生卢美嘉赏析文二篇

标签:
傅天虹主编余光中短诗选析汉语新诗工作坊学生卢美嘉赏析文 |
分类: 和余光中面对面专辑 |
和余光中面对面----学生卢美嘉赏析文二篇
余光中先生来珠海校区时,曾自选短诗50首,由我教授的汉语新诗工作坊同学们尝试鉴赏,师生面对面,十分融洽投入,后成书一册以誌。而今先生已经仙逝,然其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http://s8/mw690/001Mll1Hzy7iuKmraCzc7&690
http://s7/mw690/001Mll1Hzy7iwum8Tsy26&690
http://s15/mw690/001Mll1Hzy7iwup4xFs3e&690
http://s13/mw690/001Mll1Hzy7iwuyp47y7c&690
http://s11/mw690/001Mll1Hzy7iwuCuYJAaa&690
http://s7/mw690/001Mll1Hzy7iwum8Tsy26&690
http://s15/mw690/001Mll1Hzy7iwup4xFs3e&690
http://s13/mw690/001Mll1Hzy7iwuyp47y7c&690
http://s11/mw690/001Mll1Hzy7iwuCuYJAaa&690
《民歌》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 也听见
龙 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 也听见
梦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 也听见
笑 也听见
1971年12月18日
选自诗集:《白玉苦瓜》(台北,大地,1974年版)
【赏析】
《民歌》是作者民谣风格时期的代表作,此诗虽受到1966年末台湾当局发动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但作者超越了狭隘的地域观念和政治功利性,在全诗中将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的所有意象都取自中华大地。“只
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赞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黄河结冰之后,“长江”接着用最母性的鼻音发出生命的呼唤,长江结冰之后,“我的红海”来接
力。作者把自己化身为炎黄子孙的血肉之躯,来承担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最后,当“我的血”也结冰,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都将会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将其发扬
光大。在这一系列的接力中,作者用气势恢宏的手笔写出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通过传递,民族精神终于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作者对本土民族文化最深的依恋和
执着跃然纸上。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令人称道。
全诗分为四节,整体结构各章相同,但是每一诗章形式错落有致,表现出自由的现代派诗歌风格,从而使诗歌整体表现出对称美和自由美相统一的视觉效果。每章后
的结句都以“也听见”结尾,重章叠句,使得整首诗吟诵下来,绵延悠长的音乐美回旋于耳。(卢美嘉)
《珍妮的辫子》
当初我认识珍妮的时候,
她还是一个很小的姑娘,
长长的辫子飘在背后,
像一对梦幻的翅膀。
但那是很久,很久的事了,
我很久,很久没见过她。
人家说珍妮已长大了,
长长的辫子变成卷发。
昨天在路上我遇见珍妮,
她抛我一朵鲜红的微笑,
但是我差一点哭出声来,
珍妮的辫子哪儿去了?
1953年1月21日 夜
选自诗集:《蓝色的羽毛》(台北,蓝星诗社,1954年版)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1953年,
是诗人去乡赴台的第三个年头,青年时期敏感的心灵触角不免感受到时空的距离和油然而生的感慨。诗歌总共十二行,前十行诗歌积淀的情绪由最后两句喷薄而出,
锁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慨和惆怅。诗歌分为三段,以三个时间点为切入点,分别描写了诗人对珍妮的印象以及辫子的变化。
第一段中,“长长的辫子飘在背后/像
一对梦幻的翅膀”,把小姑娘的辫子比喻为梦幻的翅膀非常贴切,无论是外在的形似还是延伸的内涵都非常相近,梦幻的翅膀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自由的能量,可想
象小姑娘在玩耍时,在跳跃中、在风中飞舞的辫子就正像“翅膀”震颤,预示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余光中先生由衷地赞叹生命的蓬勃跳动。
“但那是很久,很久的事了”,听说“珍妮已长大了/长长的辫子变成卷发”,时间流转,作者对于辫子的追思不复存在。“辫子”一变而为“卷发”,更明显地看到代表现代西方文化的元素卷入时间的浪潮当中,折射出台湾20世纪50年代特殊时期的景象。作者用叙述的口气抒情,表达的是一种冷静理智的“允许”的心境。
最后一段选取了一个重要的时间截点,“昨天在马路我遇见珍妮/她抛我一朵鲜花的微笑”,与珍妮的重逢偶遇,用“一朵鲜红的微笑”去验证,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被“鲜红”的冲击力粉碎得无影无踪,情节急转而下,“我差一点哭出声来/珍妮的辫子哪儿去了?”结尾句由疑问勾出强烈的拒绝接受之叹,悲凉而又无奈。
全诗自由浪漫,语言直白,却不乏诗
味;而第一人称的使用,使得诗歌的主观情感和独特魅力更加充沛。以珍妮辫子的变化发展贯穿整首诗,作者流露出不一样的感情,“珍妮的辫子”这个意象到底最
深层的含义是什么?童年的美好,古典的情韵,懵懂的初恋?作者内心涌动的追问、无奈和悲伤跃然纸上,但时间流淌,珍妮的辫子已不在,剩下的只是对过往美好
的无限追思。(卢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