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愚叟独家原创)(连载
篇4/外蒙 / 贝加尔湖/ 新西伯利亚/ 俄罗斯/ 十九日游)
本愚叟曾经旅游到过海参崴,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海参崴到莫斯科总长9288公里,跨越8个时区。此次中途登上 伊尔库兹克→莫斯科的豪华软卧,总长5185公里,火车历时四天四夜,跨越5个时区。沿途看不尽的绵绵森林/大河/荒原/高压输电铁塔 …… ;






突发聊想:历史上为什么匈奴+夏辽+元蒙+满金 等等
都持续将侵略主攻矛头对准 南方的中原大地肆虐,而有意无意地避开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沃土?
有人分析主因是俄罗斯民族剽悍擅战?而南方的汉民族崇文善商? 其实这也是部分原因。 老天
赐给俄罗斯无尽的森林战略屏障? 可惜 汉民族采取的 “苦修长城+公主和亲 + 偶尔出击穷追/大多无功而返 ” ?古代中原王朝长期以来一直深受
草原游牧民族骑兵的巨大威胁。这种对立关系可追溯到秦汉始,自古以来,中原和草原地区就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中原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建立了强大的王朝和官僚体系。而草原地区则以游牧生活为主,各部落游牧自由,以骑马放牧牛羊为生。两者的差异造成了军事经济政治上的对立,彼此之间难以融洽相处。草原游牧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威胁着中原的安宁。几乎所有王朝都曾被草原游牧民族的军事侵略所困扰,付出了惨痛代价。在防御匈奴的具体方法上,大家熟知的中国方式就是修建万里长城+和亲政策; 而俄罗斯倚靠的就是天赐森林屏障,这其中最具实效的就是
榆树山林!对匈奴人来说,连片成长的森林屏障绝不是什么好事!
匈奴的士兵从小接触的生活,是肆意地在荒漠上奔跑、赛马,以至于每个都练就了好骑术。
但是一旦遇到森林,再好的骑术都让他们犯了难,因为想要畅通无阻地骑马通过成片树林,简直是不可能的。
杂树林有非常多的树干,枝繁叶茂就像是一个个陷阱,能有效减缓的匈奴士兵的作战速度,限制他们的战斗能力。
中原北方早有“杏门榆梁”的说法,杏木做门,榆木做房梁,这是因为榆树木的木质坚硬、不易开裂,最适合建梁。
正因如此,才会有民间“榆木脑袋”、“榆木疙瘩”这一说法,把人的脑袋比做坚硬的榆木,形容此人的脑袋不开窍。 榆树的这一优点本应早被开发利用,
但官府一直重视并推行修长城?老百姓都知道森林可以为他们提供天然的保护屏障, 但是谁来资助?
人工种植的就叫树林,
自然形成的才叫森林。森林这种资源历史上一直靠老天爷恩赐呢!杂树林树干弯曲,互相交织,形成茂密的林地后,将对骑兵构成巨大的阻碍,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最关键的是,杂树林根部会钻出地面,形成各种天然的“拒马路障”。骑兵在榆树林中疾驰时,很容易被这些根部绊倒,加上树枝扫脸,极易造成混乱阻碍!敌酋的骑兵靠的是机动力,无论是侧翼包抄还是绕后袭扰都很快。所以战地地貌不允许有太多障碍物,否则战马不可能充分加速。马不笨,有树它不会撞的,即便马过得去,人还是会被树枝扫下来。
游牧民族本来就有高超的骑射技术,这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农耕民族对于骑射则完全不通。要想培养一支能和游牧民族抗衡的对等骑兵部队,投入和训练强度都很难?即便明朝/朱棣 和
元蒙死磕了一辈子,也没有大规模建制的骑兵部队。所以中原农耕汉民族,赋诗咏文尚可,
但论及军事上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汉唐雄风不是随便说说的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