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pk鄂州→湖北的两翼齐飞
(2023-06-01 08:17:30)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教育 |
世人知荆州者众, 知鄂州者寡; 其实这是湖北的西东两翼, 历史上均赫赫有名!
鄂州市滨江公园,一座总高11.8米的孙权像背靠长江,一手执剑,一手指向前方,向世人昭示着他与鄂州的不解之缘。 三国时期的 吴王孙权定都鄂州,取名武昌,寓意“以武而昌”,故鄂州又称“吴王古都”,而鄂州与武昌相关的,还有武昌楼、武昌山、武昌鱼、武昌观,乃至今天还有道路以武昌命名。鄂东以武昌城 命名的地理位置主要有三处: 鄂州/江夏/武汉市; 至于 荆州,那是唯一的古城!
公元221年4月,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将鄂县改名武昌。次年,孙权在此地称吴王,沿用汉代鄂县旧城址修筑武昌城。 “赖我大皇,发声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曹乌林,显彰功名。”这是三国时期东吴军队高唱的军歌《伐乌林》,唱的是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到东吴,以孙权、周瑜为首的东吴集团,联合刘备,运用诈降、火攻等多种战术,打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刘备夺取益州后实力大增,成为孙吴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孙、刘集团从各自的战略出发,围绕荆州的归属,双方矛盾急剧上升。 此后,东吴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刘备举大军伐吴,正是在此背景下,孙权“自公安都鄂”,并将鄂州改名武昌。
鄂州还有一座山,原名虎山,公元221年孙权从公安挥师到鄂县驻军虎山,遂改虎山为武昌山。 关于山名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据传当年吴王孙权从公安率部迁途鄂县时,途经虎山(现武昌山)脚下,将士们长途跋涉,疲倦劳累,加之天气十分炎热,个个饥渴难耐。吴王下令休息,寻找水源。忽见一只金鸡从林中窜出,继而重入密林深处鸣啼。吴王闻声寻去,只见金鸡站立处,清泉从洞口流出。吴王大喜道“苍天有灵,神鸡佑我也”,朝金鸡跪拜后畅饮之。孙权和将士们饮用泉水后恢复了元气,忙命将士们上山安营扎寨,修建亭台楼阁,从此屯兵养马,操练三军,并用“以武而昌”之意命名了武昌山、武昌门、武昌县…… 武昌山上有吴王寨,传说清代曾有五个绿林高手在山上立寨,故又名“五王寨”,山下居民也习惯称武昌山为“五王山”。武昌山上还有一座道观名为武昌观,乃近代重修,原名白衣庵。东汉末年,鄂县户口不足万户,市野萧条。孙权迁都武昌后,下令从建业(今南京)“移民千家”来武昌。 建业移民大多是王亲贵族、富豪之家,也有大量能工巧匠,他们将江南的工匠技术、特别是青铜铸造工艺带到了武昌。这一举措既增加了武昌的人口,又输入了长江下游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使得武昌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三国时期鄂州称武昌,与洛阳、会稽、徐州并称为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鄂州有2500余年铸镜史,出土的铜镜居全国之首,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鄂州已出土了六七百面古铜镜。其中,以汉三国六朝时期铜镜数量最多,也成就了鄂州“古铜镜之乡”的美誉。
一千多年以后,当年的武昌城几度更名,有了如今的美名鄂州市,“武昌”则成为武汉的首辖区。鄂州与武汉地相邻、水相依、人相亲、路相通、产相融,随着今年鄂州/花湖机场加快释放货运枢纽功能,老武昌pk新武昌的 双城故事将迎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