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州pk鄂州→湖北的两翼齐飞

(2023-06-01 08:17:30)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教育

世人知荆州者众, 知鄂州者寡; 其实这是湖北的西东两翼, 历史上均赫赫有名!

鄂州市滨江公园,一座总高11.8米的孙权像背靠长江,一手执剑,一手指向前方,向世人昭示着他与鄂州的不解之缘。 三国时期的 吴王孙权定都鄂州,取名武昌,寓意以武而昌,故鄂州又称吴王古都,而鄂州与武昌相关的,还有武昌楼、武昌山、武昌鱼、武昌观,乃至今天还有道路以武昌命名。鄂东以武昌城 命名的地理位置主要有三处: 鄂州/江夏/武汉市; 至于 荆州,那是唯一的古城!

 孙权定都鄂州后,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迅猛发展,也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吸引后世文人墨客前来赋诗打卡。孙权曾经给鄂州改了名字 鄂州旧称吴都、古武昌。吴王城遗址便位于鄂州市武昌大道南面、江家东巷西侧。据碑文介绍:吴王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500米。吴王城是帝都,占地800亩,考古发现吴王城的城墙、护城河很明显,吴王城东、西、南三面城墙用夯土筑成,现南城垣的中段尚有部分保存在地面上,垣基宽达22米,高出城垣外地面4米至6米不等,在城的西、南城垣外侧,发现了城壕遗迹。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历史的硝烟散去,昔日的吴王城,现如今已成了居民小区。遗址碑文旁有凉亭和广场, 问起三国演绎的故事,老人立马来了兴致,声如洪钟讲道,《三国演义》天天看,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当年就是吴王城……”棋盘上,楚河汉界两端,已然摆开阵势……

公元2214月,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将鄂县改名武昌。次年,孙权在此地称吴王,沿用汉代鄂县旧城址修筑武昌城。 赖我大皇,发声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曹乌林,显彰功名。这是三国时期东吴军队高唱的军歌《伐乌林》,唱的是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到东吴,以孙权、周瑜为首的东吴集团,联合刘备,运用诈降、火攻等多种战术,打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刘备夺取益州后实力大增,成为孙吴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孙、刘集团从各自的战略出发,围绕荆州的归属,双方矛盾急剧上升。 此后,东吴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刘备举大军伐吴,正是在此背景下,孙权自公安都鄂,并将鄂州改名武昌。

 孙权为武昌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吸引后世文人墨客到访鄂州。吴王古都西边有一座山,名叫西山,古称樊山。西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 “西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就在市区,很方便。成年人来回一趟,要一个小时。我一星期最少来三趟。鄂州市民陈先生说。 在陈先生看来,西山算鄂州的灵魂所在,孙权在武昌定都后,在西山留下多处遗迹,后唐朝的元结、李白,宋朝的秦观、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到此游览赋诗,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几乎每寸土地都覆盖了名人脚印。 西山不算高,山道两旁是绿树,即便在炎炎夏日,也会有清凉之感。山腰有一座凉亭,名叫黄武亭。据介绍:公元222年,孙权在夷陵之战大胜后,在武昌称王,自定年号黄武元年,大赦天下。建立此亭,彰显吴王威风,雄视宇内。 西湖每滴水都是文化,西山每寸土都是历史。”  三国时期,孙权、刘备、周瑜等都上过此山,彼时的西山,像历史大舞台,各路豪杰在此交相辉映。 山顶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瞭望塔,后人叫它武昌楼。登楼远眺,万里长江滚滚东流,鄂州黄州尽收眼底。 如今的武昌楼,是1998年为重现吴王避暑宫原貌而迁建的吴王避暑宫建筑群中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楼门横额上飘逸的武昌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迹。 昔日吴王避暑宫,三分割据各称雄。黄冈对峙沉云黑,赤壁鏖兵两岸红。半岭石岩曾试剑,中流砥柱有蟠龙。晚清名臣官文写下这首诗,不仅再现了当年的历史,更让孙权的雄才大略跃然纸上。

鄂州还有一座山,原名虎山,公元221年孙权从公安挥师到鄂县驻军虎山,遂改虎山为武昌山。 关于山名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据传当年吴王孙权从公安率部迁途鄂县时,途经虎山(现武昌山)脚下,将士们长途跋涉,疲倦劳累,加之天气十分炎热,个个饥渴难耐。吴王下令休息,寻找水源。忽见一只金鸡从林中窜出,继而重入密林深处鸣啼。吴王闻声寻去,只见金鸡站立处,清泉从洞口流出。吴王大喜道苍天有灵,神鸡佑我也,朝金鸡跪拜后畅饮之。孙权和将士们饮用泉水后恢复了元气,忙命将士们上山安营扎寨,修建亭台楼阁,从此屯兵养马,操练三军,并用“以武而昌”之意命名了武昌山、武昌门、武昌县…… 武昌山上有吴王寨,传说清代曾有五个绿林高手在山上立寨,故又名五王寨,山下居民也习惯称武昌山为五王山。武昌山上还有一座道观名为武昌观,乃近代重修,原名白衣庵。东汉末年,鄂县户口不足万户,市野萧条。孙权迁都武昌后,下令从建业(今南京)移民千家来武昌。 建业移民大多是王亲贵族、富豪之家,也有大量能工巧匠,他们将江南的工匠技术、特别是青铜铸造工艺带到了武昌。这一举措既增加了武昌的人口,又输入了长江下游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使得武昌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三国时期鄂州称武昌,与洛阳、会稽、徐州并称为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鄂州有2500余年铸镜史,出土的铜镜居全国之首,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鄂州已出土了六七百面古铜镜。其中,以汉三国六朝时期铜镜数量最多,也成就了鄂州古铜镜之乡的美誉。

一千多年以后,当年的武昌城几度更名,有了如今的美名鄂州市,武昌则成为武汉的首辖区。鄂州与武汉地相邻、水相依、人相亲、路相通、产相融,随着今年鄂州/花湖机场加快释放货运枢纽功能,老武昌pk新武昌的 双城故事将迎来新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