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汉产招牌
(2023-02-01 10:11:18)
标签:
旅游美食文化健康历史 |
洪山菜薹有几个风雅的古称,一为芸苔。明代药圣李时珍撰著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如是记述:“此菜易起苔,须采其整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苔。九月、十月下种,叶形似白菜,冬春采苔必为菇,三月则老不可食。”二为芸莲。清乾隆十二年的《汉阳县志》有描述:“芸莲,紫干亭亭,茎叶肥泽,在冬蔬中,味清而胰,种宜肥壤,秋植冬可预类”。这两段都讲了菜薹的特性、种植、食用的时间。晚清时,芸苔、芸莲才被称为菜薹。
晚清徐鹄庭的《汉口竹枝词》,成为当下人们引用最多的赞美菜薹的诗句: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被视为荒唐怪诞的神话小说集,但此书对芸苔的记载一点也不荒诞:“芸(苔)有三种,色紫者为上蔬,味辛;色黄者为中蔬,味甘;色青者为下蔬,味咸。”这记载告诉了我们古人是如何辨识菜薹的品质。同时,书中还说芸苔“常供御膳及宗庙祭祀”;原来东晋时的芸苔在蔬菜中的地位是高于白菜萝卜的。清人王景彝《琳斋诗稿》中专门写有咏菜薹诗,用“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告诉我们:大雪后抽薹长出的花茎,口感最佳。
历史悠久的美味菜薹,历朝历代都有人记载。尤其是其源生地在史籍中记载的很清楚。1907年出版的《湖北乡土地理》中有“马鞍之煤、宝通寺之菜,黄鹄矶头之鲤,均占优胜之土物也”的记录。书中的“宝通寺之菜”就是菜薹的代称;菜薹的外形很好辨识:“茎紫皮,叶紫红,菜薹多涎而微苦。”晚清也有文人墨客用“塔影钟声映紫菘”来概定菜薹的产地。这句话中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洪山宝塔倒影所及之处,二是宝通寺钟声所及之处。前者是小范围的,后者则包括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一带,这一带方圆三十里的范围内,有庙前山、白芋山、吴家山、马房山等九座起伏的小山丘,也有在九座小山丘间分布的三家店、石牌岭、广埠屯、街道口、杏花村等十八个自然村。这片区域内的洪山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这就是说,离开这片区域,种植的菜薹则“变色矣”。
洪山之所以有洪山菜薹,是因为这片区域内存在一个“小气候”:即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气候温暖潮湿,十分适合蔬菜生长;加之洪山一带的土壤为灰潮土,其母质是一种长江碱性冲积沉积物,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这才是两个决定性的元素。
洪山菜薹与名人相关的故事也很多。清代著名地方志专家王葆心著有《续汉口丛谈》,其中记录有同治七年(1868年)任湖广总督的李瀚章“酷嗜”洪山菜薹的故事。因为“酷嗜”,李瀚章告老还乡时,便把红菜薹的种子带回老家合肥东乡。但在东乡种植的菜薹,其味远逊于武昌,李瀚章便派人“抉洪山土,船载以归”。所以,有人戏称这位总督“刮湖北地皮去也”。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