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神箭手≈现代“阻击手”

(2022-10-21 08:30:59)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健康

旅游

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弓箭可以说是杀伤力最高的一种兵器。  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记载: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可见在古代,弓箭的地位有多高。    哪怕是到了热武器崭露头角的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弓箭在战场上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诸如宋代时期的神臂弓、弓弩等,明代起出现了开元弓破甲锥以及菱形的鈚箭  这种新式弓箭上带有血槽,能极大提高射手的命中率,杀伤力非常大。  评书演义里经常提到的射住阵脚一箭之地一箭之地在平原无风条件下约为120-170米左右。  曾经播出过一档专门测试中国古兵器威力的节目,节目组曾模拟过人体中箭项目。在7080米的距离,古代弓箭能深入人体10cm,胖子还稍微好点,要是瘦一点的人直接能射成串葫芦  换句话说,古代弓箭百米之内,杀伤力巨大。若被射中要害,诸如心脏等其他关键部位,可能会当场毙命。    即使没有射中要害,不考虑意外等其他客观因素,大概率也能让一个人暂时失去行动能力。 

受了伤自然就要治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治疗箭伤的方法出现在北朝时期。  《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如箭在肉中不出……“(镞)浅者十日出,深者二十日出,终不住肉中。”  清代皇家医典《医宗金鉴》也有类似记载:箭头嵌入肉内,钳不出者,宜解骨丸,纳伤口内……,即以人尿洗之,贴陀僧膏,可换,伤口自愈。”  先不讨论上述记载的两种治疗方法到底有没有效,但至少有一点是历朝古人都认同的事实。那就是中了箭之后,不要强硬地直接把箭杆连根拔出来,需要另想办法。  为什么不能直接拔出来?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前文简单提及过,为了扩大中箭者的伤口,工匠们会把箭镞设计成菱形或其他异形,使得伤口创面增大,无法轻易愈合。  大家想想,如果强行把箭镞从伤口处拔下来,那不得连皮带肉扯下一大块。若是射中骨头,卡住了动脉,这样猛的一拔,甚至会让伤者当场去世。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确保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将箭杆的距离截短。然后做好伤口创面消毒,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中箭部分的旁边皮肉慢慢剖开,再用小钳子把箭镞给取出来。  古代没有消炎药,更别提抗生素,即使如此小心翼翼,还是无法保证中箭者会一定痊愈。



  

或许有人会说了,古代将士打仗时都会身穿铠甲,即便弓箭威力很大,但有铠甲的保护,不至于直接让人毙命吧?  《晋书》有载,当时优质的箭矢已经能做到铁厚一寸,射而洞之。足见这种兵器的杀伤力。    另外,封建时期凡事都讲究个三六九等,将军穿的铠甲厚度与士兵的铠甲,肯定会有所区别。对于武将乃至装备精良的精兵来说,一箭击穿是个难事。因为中国历代的盔甲,也是与弓箭一样代代演进的。  在军力强大的唐代,明光甲锁子甲山文甲等十三种铠甲防护力没话说。  后来随着棉甲取代铁甲,盔甲重量减轻,但防御力没有下降。若是一箭射中了这些铠甲的重点防护部位,确实很难造成杀伤。  不过上述这些铠甲都是装备在将军或精锐部队的士兵身上。如果普通小兵中箭后,能否活下来完全就看命了。  倘若遇上“密集箭阵”,就算是防御到牙齿的将军,甚至都有可能毙命。   

由于古代医疗水平落后,今天看来简单的伤口感染,放在古代都有可能致命。而且古代箭镞大多是倒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一旦射中身体就会卡住皮肉。有的箭镞还有箭翼和倒钩,箭翼会扩大创伤,倒钩则扎进皮肉。  因此,不是嫌自己命长的话,没人会贸然把箭杆直接拔下来。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先折断箭杆,然后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取下箭镞,再赶紧往伤口上敷药包扎。  但即使是这样,古代很多大将最后还是因为箭伤去世了。比如汉太祖刘邦,在征讨英布的时候中箭,结果回到长安便不治身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