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家的故事(9):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2013-05-09 09:01:52)
标签:

思想家

王阳明

心学

龙场顿悟

文化

分类: 文史哲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王阳明



在浙江的会稽山上,有一对友人走在一条小路上。路的两旁,是漫山遍野的桃花。这时候,正是暖春季节,风景宜人。走到一处高地,其中一个人指着岩石中间的一棵花树,问道:“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就像眼前的这棵花树,它在这大山里开花,在这大山里落花,与我的内心有什么关系呢?”


这时,他的朋友回答道:“你没有看到这里的花儿时,你的心和这些花儿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但是当你看到这些花儿时,这些花儿的颜色便在你的心中显现出来。这样一来,你就知道,这些花儿不在自己的心外。”


说这话的人,是中国明朝中期有名的心学家王阳明。他把自己的观点理论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http://s14/mw690/612edea0tdc3e9a957d0d&690
               王阳明


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大户人家。父亲曾经担任过南京吏部的尚书。在很小的时候,王阳明就以“读书学圣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十岁的时候,父亲中了状元,王阳明便跟着父亲去往北京。在路上,父子二人经过金山寺,父亲恰好与旧相识相遇,便几个人坐在一起聚会。


在吃饭的时候,有人提议做一首诗来助兴,就以描写金山寺为主题。正当大家伙儿忙着寻思时,坐在父亲身边的王阳明便已有了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一出,饭桌上吃饭的大人们惊呆了。接着,大伙儿又要他做一首关于月亮和大山的诗,王阳明随口朗诵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后面这首诗是说,人们处在不同的位置,观看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它反映出王阳明从小就有一种机敏灵活的思维方式。


十八岁的时候,王阳明开始研读儒家学说。十年之后,他高中进士。紧接着第二年,朝廷就委以他重任。从三十四岁起,王阳明开始招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一直到他去世为止。他这样做,一是为了把自己的学说传播出去,二是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教化。他的讲学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拘泥于一般的形式。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只要他有时间,便立即给予答复。


在孟子和陆九渊这两个人的思想体系之上,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命题。与之前的程朱理学不同,人们将其称为“阳明学派”。


王阳明所说的“心”,是指平时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他所说的“理”,是指事物运行的规律。“心即理”,就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都在我的心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及其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由“心”派生出来的。因此,他说:“心外物,心外无事,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为判宦官刘瑾有罪,而惹怒了明朝皇帝。当着诸位大臣的面,他被打了四十大板。之后,王阳明被发配到贵州一个叫龙场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


龙场地处中国的西南山区,十分偏僻,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在那里,王阳明呆了三个年头。三年来,他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是啊,从一个繁华、舒适的京城,突然间来到这里荒凉的龙场,任谁都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曾经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幸好,善良的龙场人帮助了他,使得他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王阳明开始学习《易经》和《大学》等经典著作,心情逐渐平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原先的悲哀情绪一扫而空,反而变得心生喜悦。对于这里人们给他的帮助,王阳明非常感激,并由此体会到人世间的善良以及人们心中宝贵的良知。这种新的体会,与他在京城里的勾心斗角是完全不同的。怀着这种感激之情,王阳明在龙场写成了《五经臆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他的“致良知”学说也由此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