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家的故事(8):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与朱熹

(2013-05-07 08:40:16)
标签:

思想家

程颐

程颢

朱熹

文化

北宋年间,在黄州的黄陂县,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有一对聪明伶俐的兄弟。哥哥叫程颐,弟弟叫程颢。程颐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并且一直很用功。那些《诗经》、《论语》、《大学》和《中庸》之类的书,他都背得滚瓜乱熟。不仅如此,他还看一些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每天,只要他一进学馆,就看不到他出来。而他的弟弟程颢,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有什么意思,经常逃学,到外面玩儿。


有一天,程颢又偷偷溜了出去,爬到一棵树上找鸟蛋。一只美丽的大鸟从窝里飞走,留下的却是几个圆圆的鸟蛋儿。他很惊奇,便抓了几个跑回去。他看见哥哥程颐还在读书,便拿着鸟蛋走到哥哥跟前,说:“你别读书了,知道这是啥东西吗?”


程颐知道弟弟又出去贪玩了,就反问他说:“那你说,这是啥东西?”程颢说:“不知道。”程颐说:“这叫丁郎蛋。”接着,程颐又给他详细解说了一通。弟弟很奇怪,哥哥每天在屋里子读书,却什么都知道。哥哥笑着说:“古人有句话叫‘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有许多东西,书里已经告诉我们了。你不读书,又怎么会知道呢?”从此以后,弟弟跟着哥哥读书,再也不吊儿郎当地贪玩了。


这兄弟俩人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学问家,他们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经说过:“我的学问虽然是从前人那里得来的,但是‘天理’二字却是自己扎扎实实体悟出来的。”兄弟二人将“理”作为他们思想的核心,后世的人们将他们的思想流派称之为宋明理学。

 

 

思想家的故事(8):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与朱熹思想家的故事(8):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与朱熹

          

              程颐                                                                程颢


                                                                           

二程兄弟所说的“理”,包含的内容挺广泛,既有大自然的普遍法则,又有人类社会法则的规律。因此,这种“理”在他们看来,适用于一切事物的各个方面。在他们之前,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到了他们这里,“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兄弟二人的思想尽管十分相同,但也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与哥哥相比,弟弟更加注重个人做人处事时内心所经历的变化。


二程兄弟过世后,他们的再传弟子罗从彦收了一个学生,名叫朱松。朱松成家立业后,儿子朱熹便在他的熏陶下接受了二程理学。当然,朱松不仅用儒家的经书教育儿子,还经常对他讲述国家兴亡的道理。那时候,正是南宋遭遇外族入侵的时候。朱松教育儿子要树立抗金必胜的信念。深受父亲的感染,朱熹从小就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思想家的故事(8):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与朱熹
           朱熹

 

朱熹十四岁那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临终前,父亲特别交代朱熹,要他向胡原仲、刘致中和刘彦冲三位老师求教。这三个人对二程理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同时他们还懂一些佛学的东西。这样,在父亲朱松死后,朱熹就追随着他们学习。十八岁的时候,朱熹参加乡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第二年,他又考取了进士。接着,他被派往泉州,成为同安县主薄。


朱熹十分注意教化工作,重新整顿同安县县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经人介绍,朱熹知道了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三十岁的时候,朱熹从崇安步行,一直走到延平。大概走了几百里地,终于见到了李侗。看到他的求学心诚,李侗收下了朱熹作为弟子,并帮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元晦。从此以后,朱熹开始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与二程一样,朱熹的思想核心也是“理”。他认为,“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根源。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此天地。”理是超越于一切之上的,不管是什么事物,在它们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该事物的理。在理与气的关系上,他认为理和气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是,他又说“理在先,气在后”。


这样看来,朱熹所说的“理”,并不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从中获取的规律,而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的理,是一种精神性的概念。而气,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物。朱熹把“理”放在第一位,把“气”放在第二位。两者之间的关系,被他彻底弄颠倒了。


既然“理”在朱熹看来这么重要,那么,该怎样获得他所谓的“理”呢?朱熹认为,读书是弄清楚一切“理”的最重要途径。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一个人做学问,定要探究万事万物之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得读书。


其实,朱熹的这种观点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朱熹一生都在读书,对于怎样读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方法和意见。他的弟子们将这些方法总结为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敬。这就是有名的“朱子读书法”。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先后顺序,读完一本书,再接着读另一本。就同一本书来说,一篇、一章、一文、一句等,都有各自的顺序,不能打乱顺序。循序渐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就要制定不同的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还有一点,读书的时候有些人很着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整本书读完。其实,这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不符。每一天,读一点;读一点,吃透一点,这也是循序渐进原则所要求的。


经常听到有些人说,看过的书,全都忘了,一个字儿也记不得。其实,这是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更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所读的东西。朱熹提出,熟读就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一想到书的原句,就能脱口而出,就像是自己要说的话一样。


然而,仅仅熟读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时间一长,还是会忘记的。所以,朱熹要求人们在熟读的基础上,做到独立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发现问题,不是自己先入为主,或者草率地做出论断,而是经过认真思考,怀着谦虚的态度提出来。读书如果既可以熟读,又可以深入思考,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读透了,而且会永远记住。


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记住书本里的东西就可以了。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一个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要真真切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以上是读书时应该做到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读书时个人内在的精神状态问题。朱熹认为,读书时要“收敛刺心”,意思是集中精神,不要分心。读书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积累,因此需要人们树立目标,抱着以苦为乐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之路上越走越远。

 

 

 

 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房屋质量检测站


主营:

灌浆料;地基加固;房屋加固与改造;房屋检测;房屋完损检测;房屋安全性检测;沉降监测;灾后房屋检测

欢迎来电垂询!

联系人:吉宗祥 138162181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