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弟弟:你好!
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上午在家中看书的时候,我接到了你的电话。
首先,感谢你,与我分享你的最新消息。
你说,你的硕士论文已经答辩完毕。早在答辩之前,我已经得知,你的论文经外校五位不同的专家“盲审”,全部获得“优秀”。作为一个念书走过来的人,我深知这种结果的来之不易。接着,你在本学院答辩时,又获得了本校五位专家的认可——又是五个优秀。
今天,你打电话告诉我说,你脱颖而出,不但获得全校范围内的优秀硕士论文,还经校答辩委员会同意,一致推选到全省区范围内的论文评优中。祝贺你,真的不简单。换做是我,顶多在本学院内讨个优秀。(而事实也是如此,我本科在院系内拿了优秀,研究生在院系内只得了一个良好。)
当我听到这一消息后,简直震惊了。说实话,在你导师去美国,不在场的情况下,你一个人独自应对各种答辩事务,从容不迫,不乱阵脚,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为不能亲自到你身边,帮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请而感到自责和不安。
你说,你的同学们开始陆续离校,奔赴各自的工作单位。而你,却要面对新一轮的答辩挑战,去省会城市接受外省专家更为严格的评议。你说,考博结束后,马不停蹄,准备毕业答辩,精力也好,体力也罢,即将达到崩溃的边缘。关于这一点,我相信,任谁都是这种状态。你,千万不要自责力不从心,更不要焦急或者感到担忧。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有我的理由的。
在我看来,你首先应该放松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其实,省级的答辩,与校级的答辩,不会有多大的差别:参见评议会的专家数量,可能会比校内的更多一些:如你所言,你的论文也换成了彩色字体;PPT更加精美,并且放映变成了遥控操作,等等。
细心的你,难道没有发现吗?这些只是形式上略有变化而已。实际上,你的论文,还是你的那篇论文;答辩场上的你,还是原来的你。所以,拿出你在校内答辩会上应有的状态,在我看来足矣。其他的,就是在全身心的真诚态度倾注下,对评审专家多一些自然的微笑,多一份耐心的回答。因为他们其中的某些人,可能对你所从事的“超硬材料”领域不太了解。对此,面对答辩专家的提问,切不可着急应答,应该理清思路,针对每一个细小环节,逐一解答。
关于省级答辩选优的问题,我就说到这里。另外,你目前还陷入一个问题——工作与读博,不知选择哪一个好。据我所知,中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这几年发展势头甚猛,有许多领域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那里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国家都下了很大的心血。你如果选择在中南大学读博士的话,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你还说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导师,已经正式向你发出邀请函,请你过去在所里工作一年,并承担一些科研项目。在我看来,在中科院的历练,对你今后的科研生涯,也是一种锻炼。一年之后,你再在中科院念博士,不会有什么损失的。可能,只是时间上耽误了一年,但是,你的科研实践能力将不可同日而语。以我对你的了解,你需要在实践中多下一些功夫,不单单是科研项目上,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也许,你会说,与大学的氛围相比,科学院似乎少了一些人情味儿在内。其实,不管你在哪里,外在的环境都是由你内在的心境所生。你用什么样的眼睛审视外在的环境,外在的环境就以什么样的形式反馈于你。因此,全在于你的心态如何了。
并且,就我所知,同样的一件事情,目前大学的办事效率远低于中科院。理由很简单,大学的行政机构繁冗,一件小事,从院系到校总部,甚至都有可能走上一个全部的行政流程。而中科院却不同,每一个研究所,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你有什么问题,直接向所里汇报,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这对你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在哪里,最为重要的是,你要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做出科研成果来。你仔细想一想,中南大学和中科院都向你抛来橄榄枝,难道不是因为你日前发表的一篇超重量级别的论文吗?根据我在网上查来的资料显示,《Acta
Mater》是国际材料领域内顶尖级别的刊物。就连许多大学的教师,都很难在那上面发文章,而你却自称“幸运地博得了它的青睐”。我想,这些与你的科研实力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认清了这一点,不论你选择在哪里,都只是外在的一个平台而已,重要的还是你自身不断地求新与创新。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长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做出这一选择后,必然会丧失其他的选择。但是,我想对你说,凡事有得必有失。得到了,当然是好;但失去了,未必不好。因为只有失去一些东西,我们才有可能往里面添加一些其他新的东西。因此,在我看来,得,或者失去,都好。你说呢?
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祝好!
蜗牛
敬上
2012-6-25写于北京天通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