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哲学(2)
(2011-06-23 08:23:19)
标签:
马拉松哲学时间问题狂奔的蜗牛 |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理性以及其所倡导的科学实验方法逐渐登上人类认识领域的舞台,并扮演者日趋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以科学标准衡量一切。自然——物理的、人本——心理的领域到处充斥着严峻冷漠的科学面孔。科学主义在极其乐观地进行自身赋予的任务——在严格的科学规范和方法的统筹下认识自然世界乃至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把这些任务所采取的方法认为是在对人的认识领域的扩张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科学在其盲目乐观的背后,却忽视了一个极其严重的事实:即一切科学理论或实验的行进都是最初以某种假设为出发点来进行论证的,然而他们没有对假设的真实性的来源再深入的探究,而是在此之上不断外延扩张。因此,究其事物乃至人本源意义的阐释,科学是无力的,也是无法回答的。对于时间的感知以及体验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人们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个国家在相应的时区内采取统一的标准以作为相应的国际时间。这种充斥在手表、闹钟上的时间是一种人为的外设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客观时间。客观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人为的制定的。相对于人们的意识而言,客观时间永远是落后于真实时间的存在。(注释:在马拉松哲学(1)中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观察”与“观察到”、“听”与“听到”、“看”与“看到”等等是在两种时间间隔的意义上产生的,其原因就在于内容的此在与内容的立义是对意识而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把意识的两种状态的演进归结为时间的转化——即我们即将谈过的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
就人类认识论价值的属性而言,最求事物的“真”是第一价值要素,这也是科学自身的题中之意。无疑,“真实”的时间也是人们的不懈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我们对事物以观念的概念的认知过程,我们先是把握事物的此在,继而在此在的基础上立义。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单个人偷偷地把事物此在的把握——客观时间抹去,在“立义”的主观时间上我们才切身感受到了事物以及观念的存在。由此可见,我们在客观时间视域上显现的生活以我们的交往活动是不真实的,是依靠我们意识上的强烈信仰来进行的,我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抽象因素——时间是这么诡异以致我们约定俗成地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们切身体验的生活和场景。“此时此刻”成了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一个奢侈品,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却凭借信仰不断确证着这个世界的存在。人,天然就是个信仰主义者——一种对主观时间的强烈信仰来弥补对客观时间的抹杀。
然而,这种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割裂并非是人无法摆脱的一个天然屏障。在马拉松运动中尤其是最为极限的运动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是有那么一个契合之处,在那里我们有了完整的时间体验和感知。(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