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
小时候看过电视版的《西游记》,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好吃懒动的猪八戒,恐怕是我们那代人最难以忘怀的荧屏人物了。那奇幻的电视画面,给从未出过大山的我,留下了经久不变的惊叹与好奇。长大后还在继续看电视版的《西游记》时,那份好奇也延伸到了文本版的《西游记》。于是,我发现了荧屏之外的另一个《西游记》世界。如果说电视版的《西游记》是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相结合的视觉效应冲击我们的感官,那么,吴承恩老师的文本版《西游记》则是用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西游记》的方方面面,从而直接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美啊,那是一种怎样的真正的美的境界!无法言说,只能用心去阅读!
电视剧《西游记》百播不厌,同样文本版的《西游记》也是百看不厌。每次读完《西游记》都有新的体会——吴承恩不仅是文学家、美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在他那里,人性的问题以及关于哲学异化的问题其实都已经有了结案,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每年必读《西游记》,向吴承恩老师学习!
2.《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塞万提斯老师的作品读的很少,就读过他的一本《堂吉诃德》。起初被堂先生的言行举止逗得一塌糊涂,笑得甚至连腰都直不起来,对他真是不知该如何说是好!但是,读到最后,心情越发显得沉重,尤其是看到堂先生病重之际的场景,那眼泪真是自然不自然地就淌下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堂君痴,谁解其中味!读完全书,原来那个最最可笑的人,居然却是我最最敬重的人,也是最最可爱的人!
莎翁的戏剧很多,但是发现有一个规律:他年轻时的作品几乎都是喜剧;可是到了后来,最最出名的那几部,也是他的晚年之作,竟都是悲剧了!难道真是应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哲学命题——痛苦是人生的本质?莎老师的全部戏剧故事,无一不是以遥远的时间和错位的空间为背景,使得观众逃离了当下实用主义的功利世界,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美”的世界——这个美的世界,也许有笑声,但更多的是呐喊声,直接反映着人性本身,使得我们的内心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在高潮处得以宣泄,在宣泄后又得以反思我们自身!距离产生美,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得到了验证!
看过《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你就真的无法不佩服叔本华的哲学天赋。堂先生的喜——悲的人生经历,莎翁的喜——悲的作品轨迹,不正是诠释了叔本华的哲学命题吗?抑或叔老师在写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前,早已熟读了塞老师和莎老师的作品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叔老师在他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把这两种形式的悲剧,分析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也许你(包括我在内)不同意叔老师的哲学命题,但是这无妨我们撇开自身的立场和意见,去默默静观作者的思想,走进他的时间空间体系。最后你会发现,阅读悲观主义哲学,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