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辛勤教导过我们的教练,过年了,你们辛苦啦!
以前带过我的有两位教练:一位是美国的杨教练;一位是中国的刘教练。
杨教练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运动训练学博士,33岁,很年轻的酷哥!
刘教练,47岁,与妈妈同岁,她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队的老教练,培育了一 代又一代的长跑和短跑健将。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高考时虽没有圆了北体的梦,后来几经转战,经跑友介绍认识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杨教练,并接受他的邀请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更没想到的是,资历深厚的刘教练也成了我的老师。用杨教练的话说——It
is magic。总之,我们走在了一起。
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国社会对为人师者有着传统的观念,教师对学生要负有完全的责任。而这与美国教师的责任制度非常不同。比方说,在训练的过程中,刘教练就有很强烈的意识,事无巨细,从饮食作息到训练方法强度,她都会严格把关,对我们施以严格的要求。“你们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由我来解决”,这是她第一次和我们见面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在平日她训练我们的过程中,纠正性的要求加上“无微不至”的指导,让我们觉得她这个人机械生硬、死板无趣,一双冰冷严峻的面孔,经常令我们敬而远之。而杨教练就不同,天生一副大笑脸,他从来对我们不做硬性要求,生活和训练中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负责。随之而来,他对我们一般都较随和、放任。在训练的强度和方法上,我们一般和他有商量的余地。
每周不同时间,我们会体会到不同教练的训练风格。杨教练很年轻,比我们稍长,生硬而不失幽默的普通话,经常惹得我们大笑,而他也从不介意,遇到这种情况也是和我们一起笑场。在训练的过程中,他很友好,无论你怎么样,他都说,很好,很棒。但这也出现一个问题,像我这样的“大白菜”,一些基本的热身动作和跑步姿势经常不得要领。于是,我经常被他弄的很无奈,终于明白:在美国师傅的手底下还真是好混。然而,等轮到刘教练上阵的时候,我们就遭殃了。她不但严格要求,还经常故意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不光如此,她还亲手矫正我们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一个动作经常被她要求重复上百次,真是苦不堪言。
也许是性别有异吧,刘教练很少和我们一起在场上训练,总是戴着太阳帽,远远地站着,一手拿着秒表,一手端着喇叭,冲我们高喊发布口令。而杨教练则不同,虽然理论加个别指导他不如刘教练,但他每次都换装上阵,与我们一起奔跑,一起“排汗”。跑完后,我们还都要互相碰碰拳头哦!呵呵,看来,美国的教练重实践,中国的教练重示范。
然而,杨教练和刘教练又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一面。例如,在每一训练计划开始时,我们都要制定训练规约,要求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诺遵守规约。一旦有人违犯,必须按照规约执行处罚,决不拖泥带水。长期刻苦训练的我们,偶尔也会偷点小懒,迟到、早退也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每每被抓住时,以往随和的杨教练坚决处罚,我们称他为“笑面郎君”。而刘教练只要我们哀求几声,说些好听的话,就可逃过一劫!说起规约,有件事必须向大家一说。杨教练作为华中科技大学“风雨无阻”马拉松俱乐部的开山祖师,自从创建以来,就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是训练时间,我们都必须上跑道。当真是:风雨无阻啊!在杨教练眼里,更加看重的是规约,既然你们在加入俱乐部时就已经接受了,那么就必须严格执行下去。因此,碰到狂风暴雨的时候,若是轮到杨教练带我们,那我们就惨了,个个都得变成落汤鸡外加一身重感冒。为此,我们在背后戏称杨教练不知变通——一根筋。相同的情况,在刘教练那里,我们就可以呆在屋里欣赏这美丽的雨景。也就是在此时,我们会不约而同地从心底赞道:还是刘教练人好啊!
呵呵!
在美国教练眼里,规约是第一位的;在中国教练眼里,我们的身体是第一位的。一个重契约,一个重人情,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们眼里,美国的杨教练像朋友一般真挚平等地对待我们,而中国的刘教练则更像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呵护着我们!
两位教练,两种风格,在他们的带领指导下,我们队里不断涌现半程马拉松的冠军以及各种大运会、省运会等比赛项目的冠军。我们每个人都清醒的知道,成绩是和两位教练的辛苦训练分不开的。活蹦乱跳的兔年来了,我代表全体队友,向我们可爱的两位教练说一声:——
过年好!教练你们辛苦了,我们爱你们!^_^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