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中,有这么一句: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通常的解释是这样的: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们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则会怨恨。
如果真是这样,我是很不赞同的,这明显与整部《论语》中孔子的人格魅力相悖。
首先,我们先看看《论语·里仁》里的几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有仁的修养的人是真正能够爱人,也能够讨厌人。爱憎分明,这恐怕是我们常人所乐于接受的了。但是,说到这里其实还没有对孔子的思想“仁”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紧接着下面一句: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一个人真正有了仁的修养,在他眼中对好人固然要去爱,对坏人则更要想方设法改变他、感化他。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也”,人们最初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来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才造成了人的不同习行。有坏习行的人本身并没有错,为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去爱他、感化他,使得他走上正途。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仁者风范。所以,对于“小人”孔子是要“依于仁”而怜悯他、教化他,决不会以冷言相讽。
其次,大家都知道平时我们说话总要有一个语言环境,也就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说什么样的话。但是古人写文章不像我们现在,有稿纸、有备忘录、有笔记本,甚至还可以无线上网搜索、“COPY”一下。所以,他们那个年代写东西是相当节省书写材料的,于是便把大量的语言背景内容都略去了,直接把关键的核心语词刻写在竹简上。了解这些之后,我们便知道《论语》中大量的语言背景内容都被省去了,只留下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精华。
回过头来再看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里有一个被忽略的语言背景,大概情形是这样的:孔子与孔老夫人在后堂闹小矛盾,孔老夫人为一件小事和孔子不断的纠缠,不断地唠叨抱怨。孔子一来不忍和夫人大讲道理,毕竟是“爱妻”嘛;二来实则是不敢,中国的男人大部分向来都是怕老婆的,孔子也不例外。所以,孔子没办法,竖起袖管只好站立一旁,连连点头称“是”。恰好此时,学生们来到前堂向夫子求教。于是,孔子便趁着这个机会溜走,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摆脱老太婆的训斥了。走到前堂,不,应该是跑到前堂,看见自己的学生恭敬地站在那里候着,于是便有感而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说这话时,缩着脖子,手指摆在嘴前示意学生们小声点,不时地还回头望望,看看老太婆有没有偷偷跟来偷听,这才边摇头边苦笑着、摆出一副无奈的表情把话说完。学生们全然明白这些后,也是一阵“嘿嘿”偷笑。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是一位高高在上、威严可敬、神秘光辉的“圣人”,更是一个温情脉脉、有情有义、爱老婆又怕老婆的中国式“男人”,这才是一个个性饱满、完完全全、平易近人的“孔子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