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黑暗岁月,反思人性耻辱——德剧《我们的父辈》观感
□ 董玥
http://s6/bmiddle/001MlbLAzy76pP6GQeN55&690
“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是有关五个人的故事,他们曾是一条街上长大的好伙伴:威尔汉姆、弗里德汉姆、夏莉、维克多、格雷塔。此时,1941年6月,东线作战已然打响。他们在一起举杯欢庆,合影留念。他们轻松地说:“圣诞节见。”他们以为,圣诞节时中央军团便能从苏联凯旋。彼时,1945年6月,残垣断壁的柏林城。一场溃不成军的失败,注定物是人非,改写了所有人的命运。
这是德剧《我们的父辈》。二战德军的视角切入,冷酷、详实、克制,栩栩展现了上世纪那一场人性与道德的浩劫,那一场灭顶之灾。温特家的两兄弟:威尔汉姆和弗里德汉姆,是剧中的主线,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哥哥威尔汉姆,灰犬连中尉,坚信第三帝国千秋万代,英勇无畏,宣誓为元首和德意志的扩张而战。弟弟弗里德汉姆,新兵入伍,一个热爱兰波和荣格的文艺青年,对纳粹政府的煽动性言论抱持怀疑态度。
起初,东线作战势如破竹、高歌猛进,惯用的“闪电战”似乎让“巴巴罗萨”计划的成功近在咫尺。不料,世事难料,尤其斯大林格勒一役,把威尔汉姆的雄心彻底摧毁。他疑惑,为什么没有后方增援;他愤怒,为什么国家置军人的性命于不顾;他绝望,一旦失败了,是否连上帝都将抛弃我们。“整个西西里岛就要失守了,为了半条街我的人都得送命!”这个曾信仰坚定的德意志军人崩溃了,他已找不到这场战争的价值何在。
此时,他的弟弟弗里德汉姆,那个两年前叛逆厌战的新兵,早已蜕变;那个乳臭未干、向往博爱的文艺青年,早已习惯了无休无止的阵地战、防雷、突袭、狙击,还有,面对面的肉搏。如果说,哥哥早年的宣誓效忠,只是无辜蒙蔽其中的勇敢,那么当他察觉到被欺骗时,这一切勇敢就不复存在了。弟弟却不同,他越来越勇敢,或者说,越来越残忍、决绝、麻木。因为从参加战斗的开始,他的兰波荣格就灰飞烟灭,他的理想国就沦陷了。他不再为被乌克兰辅警杀死的犹太小姑娘哭泣,而是迅速举枪射向波兰平民;他不再为被尸体染红的土地心如刀割,而是无感地一把抽去囚犯脚下的板凳;当他的哥哥大喊:“这样没意义!”他将他推倒在地,更惨烈地呼号:“从一开始就没意义!没有该死的将军、元首!我们都是巨大屠宰场里待宰的猪!”
遥遥无期的战争,弗里德汉姆把自己炼成一架高速运转的杀人机器。为了,活下去。“试着不要把自己当人,一些人变成这样,另一些变成那样,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人人都会变。”起初,他相信诗和远方,相信和平与美好,所以他需要哥哥的保护。后来,威尔汉姆万念俱灰做了逃兵,被关进了最耻辱的缓刑大队。升任少尉的弗里德汉姆,面无表情,依旧挥舞着屠刀,在前线刀光剑影。
熟练的取弹、上膛、举枪、冲锋,他的蓝眼睛,蔚蓝如天际却不再澄澈。他对新兵说:“好士兵大多时候懦弱,偶尔会勇敢。”新兵不解:“那你不是一个好士兵。”他是否也曾怀念,最初那个单纯稚气的少年。1945年,波西米亚森林,德国投降前三天,弗里德汉姆带着一群十二三岁的娃娃兵,被苏军包围(此时德国各线生力军几被俘虏或歼灭)。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还小,俄国人会把你们送回家。”然后,独自举枪冲向敌军,被乱弹射死。
“过去我们被视作是英雄,如今却是杀人犯。”相比于威尔汉姆从中尉到逃兵,从希望到失望,最后安然取道波兰潜逃回柏林。弗里德汉姆的生命历程,更让人沉重,感到心痛。十七岁参军那一刻,他的世界就破灭了。没有希望,没有失望。没有兰波,没有荣格。没有忠诚,没有信仰。除了杀人和被杀,什么,都没有。当哥哥还天真地认为:“战争会让一个男人成长。”他就在冷冷地反驳:“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展现出来。”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他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为了以身试法让孩子们不再负隅顽抗?为了祭奠那逝去的青春和梦想?还是,赎取自己为生存犯下的罪,情愿带着解脱死去?他倒在地上,蓝眼睛望向天空。一个悲哀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这是一个关于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是那一辈千千万万德国人的缩影。雷马克曾在《西线无战事》序言中写道:“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父辈》:最初的五个好伙伴,弗里德汉姆、格雷塔,没有躲过炮弹,走向死亡;活下来的威尔汉姆、夏莉、维克多,也确确实实被战争毁掉了。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我们反思战争,反思罪恶,似是隔岸观火、似是公平公正。只是,这部德剧《我们的父辈》,也许可以融化掉我们内心一些固有的执念和坚冰——有罪的是纳粹政府,是领土扩张政策和种族灭绝,但,绝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德国人民。正如剧中威尔汉姆的旁白:“战争真正的胜利者是苍蝇。我们为它们献上血肉身躯。”
有时候,我真的很佩服德意志这个民族。不管崛起还是反思,他们都可以做到极致。相比于日本对侵华战争否认、篡改、死不认罪,德国人一直坚持在做的,则是醒悟和追问:我们为什么疯狂?我们为什么集体丧失理智?我们为什么会发动战争?战争给我们、我们的后人、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灾难?他们认认真真地研究、兢兢业业地道歉、补过。《凯旋门》、《天堂里的影子》、《朗读者》、《希勒特的男孩们》、《钢琴家》、《我们的父辈》……不管是政治、教育、文学、历史,还是舆论宣传,一战、二战一直是一代又一代德国人愿意直面,并至始至终正在直面的议题。
“历史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可以告诉我们一切是为了什么,他们可以告诉我们谁是邪恶的。他们可以向我们展示,却隐藏他们自己的。我们经常不能判断事情的对与错,我们总是在寻找事物的本质,但却有那么多指向性……”身为后人,回望历史风云,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相信那些“胜利者们”的一面说辞;不是拼命地洗白自己、刷足自身的优越感,然后一味地去指责、批判、唾骂。而应如德意志民族一样,是祭奠和反思。祭奠那一段黑暗的岁月,那些无辜的生命;反思如何隐藏、削弱每一个人体内都潜藏着的,人性的耻辱、私欲、贪婪和丑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