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鲁迅先生送行
(2009-08-24 19:53:24)
标签:
杂谈 |
□ 江苏省淮安市开明中学初一(11)班 董玥
在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减了鲁迅先生的部分作品,对此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有人说“中学语文课本减少鲁迅作品是好事”,也有人认为“好不容易知道个鲁迅,就成鸡肋了”。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既深刻鞭鞑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深情寄托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他是一位爱国爱民的文学大家。把鲁迅先生的作品编入教材,让中学生品味和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数量过于庞大却不是明智之举。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非常明确和单一,那就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则侧重于黑色幽默的讽刺意味,以此唤起人民的觉醒和救国斗志,它的政治教化印记太深。如果过多编入他的作品,语文书岂不成了政治书?!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批判和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是疗效民众的良药,是救国运动的“催化剂”。但是放在今天,如果缺乏老师深度的分析和引领,很容易误导中学生,以为社会都是这样,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厌世情绪,使学习鲁迅先生作品的初衷适得其反。中学生尚小,认知社会和生活的能力还很幼稚。所以,过早地把大量的鲁迅作品安排进中学语文课本是一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等孩子们成熟些,再让他们去接触更多的鲁迅作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鲁迅先生生活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折时期,为了“博采民众的口语”,他坚持用白话文写作,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但是,这些“白话文初期”的作品生涩难懂、诘屈聱牙,文中的部分字、词、句的运用,在现在看来却是错字、别字和病句,对此老师们也常常不能给学生们一个错还是对的断语。即使错误明显的地方,教育权威部门也不敢修订,或许敬畏“大家”的心态在作崇吧!这难免会对现代中学生的学习,作文时的措辞用句产生负面的影响。
没错,鲁迅先生是文坛巨匠,但是在语文教材中过多地安排他的作品,让他 “一言堂”,难免会让学生们感到腻味,导致他们视野狭隘,品味单一。古今中外,文坛群星璀璨,中学语文教材适当地删减鲁迅作品,将能为更多名家提供展示精彩篇章的平台,同时也会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魅力四射。
时下,中学校园中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老师也认为“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它们从侧面折射出了广大师生对学习和教授鲁迅作品的心态。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我们不能遗弃和忘却。但是,把它过多选取在语文课本中,却不是个地方。为此,我完全赞同在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减了鲁迅先生的部分作品,愿为德高望重的鲁迅先生送行!
(指导老师:黄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