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孔子的长相之谜
千百年来,对“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这一不能称其问题的“问题”,大家始终保持着浓厚高度的兴趣,以至在2006年孔子孔子标准像正式亮相时,曾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热议。在“儒”家思想广为传播的今天,渴望敬观圣人尊容也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那么,热议孔子容貌的争议点何在呢?知晓孔子的容貌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今天我就陪您一起聊聊孔子的相貌之谜。
话说,孔子一生都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毕生的梦想就是渴望能光大自己的学术思想。怀才不遇的孔子,在历经常年的流亡的生涯后,终在晚年决定,用自己最后的热情哺育后世。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历代遗存的画像中,看到的孔子多位长者形象的原因了。
那么,孔子究竟长啥样,目前尚无确切考证,但民间多流传着孔子面容“七漏”的说法,说其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其丑无比。那如此一说,就确实把孔子说得“体无完肤”了。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据《史记》载,孔子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额头像古帝唐尧,腰以下比大禹矮三寸,通过寥寥几笔的简要记载,我们大体可推出一些与孔子体态相关的基本信息——身材高大,面部轮廓粗犷,符合一个农耕社会下男子的粗犷形象。
那么,除此之外,从史书中我们还能发现有关孔子相貌的哪些重要信息?
一、孔子体高形瘦
《史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若以我们现在的身高标准衡量,他应该在1.90–1.95米之间,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春秋,人民生活困苦,“年饥,用不足”,在他的心中“食无求饱”既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也是对其窘迫生活的客观描写。他收学生,只取些许的粮或肉为学费,足可见孔子的生活维艰。况且,早年间为实现理想,孔子周游列国。一个常年吃不饱,且疲于奔命的人,应该比较瘦。
二、孔子貌不惊人
《史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这也就是说,孔子的头顶是中间低而四周高。
《庄子》说,楚国隐士老莱子的弟子外出打柴,回来告诉老莱子,说路上遇见一个人,上身长,下身短,伸颈驼背,耳朵后翻,却顾盼自雄,一副心系天下的样子,问及老莱子是何人,老莱子说,那是孔丘。
《荀子-非相》:孔子色如螃蜞。“螃蜞”极为螃蟹。
《孔丛子》说,孔子“河目隆颡”,长眼高颧骨。
《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蒙倛”即为当时驱鬼时所用的傩舞面具,披头散发。
三、孔子危言危行,喜怒不行于色
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以说,他是一个行事严谨,很有原则性的人,他夸奖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勉励颜回,并身体力行,“知其不可而为之”,曾“在陈绝粮”。除此之外,他从不言及“鬼神”之类的话题,“未知生,焉知死?”。他讲求“食不语,寝不言”的规律生活。一生的处事严谨也成就了他在后世之人心中的光辉形象。
那么,此时,一定有人会说我在为孔子的形象(外在)辩白,因为很多的历史事实都直指其样貌“不敢恭维”,而我的意见却与之相佐。在此,我有必要说明我做此判断的几点理由。
一、内心敬慕,神话其形象。为表达人们对孔子的敬仰,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异人自有异相,并以此神话圣人的形象是常有的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哲学家王充,他认为圣人的形象应该与众不同,并由此,在民间,有人说大禹的耳朵有三个大窟窿,成汤的胳膊上有两个肘,皋陶的嘴状如马的嘴,并又有了像龙、麒麟等,在人们特殊意义的“合成”动物,以此来凸显它的非凡价值。
二、资料的错谬,思想的对立。春秋时期,思想包容,不同的流派学术思想的分歧也会越来越大。这时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虚化或丑化异端的思想领袖的形象,从而达到削弱其民众支持度的目的,也是有可能发生的的事情。这极易使本该可以被后人参考的文献资料失真,并被后人错误的使用,导致历史的失实。
三、文物的破损,须认真甄别。就此事(孔像)而然,则更易理解。由于有些物证历经时间的更迭,文物(尤其是外部)难免受损,这就给后人研究历史增加了障碍,孔像的“七漏”有可能就与此有一定的关联。或许,孔像在经时间残蚀,画面受损,以致谬传,才有孔像“七漏”这一说法。所以,认真甄别历史材料,尤其是第二手史料要格外谨慎,以免谬话历史。
可能,对有关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的长相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请相信,孔子虽为圣人,但却和我们有着一样的平凡的形象,他可能就是一个敦厚淳朴,憨态可掬的小老头,把“儒学”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根植到了您的心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