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为什么必须得死?
关于杨修,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他的评价颇高。称他文思泉涌,博古通今,又是舌辩之士,所以才会被一代奸雄曹操所看重,充任行军主薄。杨修的聪明,在于可以洞察人心,且百发百中,毫无疏漏。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修遂打开分给众人等等,这受《三国演义》影响颇深的各类故事,都无不直指杨修之死是因自作聪明所致。
据《三国演义》述,杨修是因扰乱军心的罪名而被问斩的。据说,当年杨修听到曹操发布的行军口令“鸡肋”,便回营房打背包,同僚问其故,他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遂被曹操所杀。
然而,这些却都并不是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而真正使他走上不归路的原因有三点:
一、杨修的身份特殊,且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有悖。据《三国志》载: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也就是说,杨修的母亲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在政治观念中,杨修与孔融弥衡等清议复古派相合。这些客观条件就足可以让生性多疑的曹操心生忌惮,惟恐自己故去,朝野纲纪改弦易辙,曹氏江山大权旁落。
二、杨修之死,实因参与了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力争夺。曹氏家族中的太子争夺战,在曹丕与曹植间进行。杨修作为曹植的密友,自是与其结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杨修与曹植结党的一开始,就已想赌注上了自己的卿家性命。而这一切都被老辣的曹操看在眼中,他忌惮于为夺皇位而子嗣反目。所以,必须翦除子嗣的党羽,而杨修就是其中的一大障碍。杨秀死后,在曹操慰抚杨修家眷的信函中,“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亦未必非幸也。”也暗示了杨修结党的事实。为顾全曹氏山下,所以杨修也必须得死。
三、曹操对杨修心怀戒备,也是杨修之死的另一大原因。因为杨修的身份特殊,又有洞穿人心之奇能,所以,生性多疑的曹操一直戒心于杨修是必然的。然而杨修毕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为身后事,杨修必须死;若为军国事,杨修还得留。所以,直到曹操生命的终点,才最终处死了杨修。这也难怪,在杨修临死前会对故人感慨道,我已知死得晚了,其实早就该杀头了。
爱惜人才的曹操,最终还是厚待了其家人,赏杨修之父杨彪钱六十万,绢五百匹等馈赠。值得注意的是,在随赠的书函中,有曹操授意其妻卞王后写下的这样一段话:贤郎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明公(曹操)性急,辄行军法。这也含沙射影地表达了曹操杀杨修的无奈。
所以,为了上述原因,杨修之死已是必然。其实,杨修之死看似是因自作聪明而自食的恶果,实则在其背后还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原因。探寻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才是“以史为鉴”的真正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