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兼备的赵云因何不受刘备重用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提起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银盔银甲,白马长枪的形象,于曹营军中酣战如若无人之境。
然而,就是这一位文武双全,忠勇兼备的虎将,却得不到主公刘备的重用。那么,像赵云这位堪称完美的将领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呢?而这原因,就恰恰出在了他刚正不阿的将领的性格上。考虑问题,向来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也使得他一次次与刘备的看法相左,不得刘备其欢心。
赤壁之战方定,刘备取了荆州五郡,势力大增,封赵云为牙门将军,兼任桂阳太守。而前任太守赵范见赵云英明神武,气概不凡,欲将自己寡嫂樊氏许配给赵云为妻,但没成想,反遭赵云的竭力斥责,恼羞成怒的赵范剑拔弩张,与赵云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败下阵来的赵范被降服。得知事情来由的刘备想保媒撮合,以得赵云的待主衷心。怎料,赵云言:天下好不少,但恐名誉不立,大丈夫何患无妻子乎?而这婉言的谢绝使刘备颜面尽失,威严扫地。
又或,刘备平定西川后,决定犒赏士卒,欲将蜀地的宅地纷赏给众人。然而,赵云却不顾众人劝勉,毅然反对。他说,当年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而现如今,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益州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应福泽众民,分其宅地,使众民乐业安居,由此,百姓方能纳税倾援于我主(刘备)。于是,沉思许久的刘备,最终还是把宅地分给了百姓。这一次铮铮男儿气概的赵云再一次地触碰到了刘备的心理底线。
而更为严重的是,在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死后,决定举倾城之力为两位贤弟报仇的刘备,赵云力排万难,坚决反对。他说,目前蜀国当务之急是尽早夺取关中,控黄河渭水上游,进而伐魏,而不应与吴焦灼应战,一旦吴蜀交兵,后果难判。为一人之利而起倾国之兵,疑损天子(刘备)威仪,国家形象,与魏国曹丕别无二致。听闻此话,刘备大怒,遂遣赵云起兵伐吴。
可叹,赵云确有一身武艺,可少有用武之地啊!
以上拙见,也不过是笔者的引玉之谈,但求能有更多的读者读史明智,在品读历史之余,能多一些对历史的思考。或许,赵云之所以不被重用,还有赵云非名门之后及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的等等原因。但仅从“刘备”的立场说,后期未重用赵云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不管历史怎样发展,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个刚正不阿,救民于水火中的大英雄。这正是: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补充阅读,不同角度,中国网署名文章《三国赵云为何不受重用?》,欢迎阅读
:
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盛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政坛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云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
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关张自成一党,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独有赵云。。。。向来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
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贪官的眼中钉。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
第三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赵云犯了为官的几大禁忌,又时运不济,故虽一生任劳任怨,也只能是死后封侯。当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于如此结局。
关于赵云的统帅能力。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善内政,从择定贤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见忠贞种看出,赵云实有大智慧。若赵云统兵,辅以一智谋之士,我肯定谋士之言他能听得进。
为将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条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将吴起亲自替士兵吸脓,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赵云,做战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难得的是,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而是分与诸军。这样的人不是帅才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帅才?
三国9中像张飞这种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统帅。
统兵作战经验尤为重要,而经验是需要积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天生的将军。若是赵云一开始就定位在统帅的位置上,我以为他的统兵能力不比关羽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