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出现了问题
近年来,为中国大学频发的各类问题,让很多人着实痛心。作为高校学子,我的愤懑正经历着从一个单纯的学术造假,到高校学风充满戾气的认知上的转变,有学者洞其一窥,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大问题。
的确,中国大学一直在看似平稳中不断地改变着方向,然而,在某些错误导向的指引下,还是改错了。其实,这倒真不是原于某些“坏分子”因不加检点的行为而连累了我国的教育制度,而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确实出现了问题。
就此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就曾发文指出:作为学术型机构的大学教育,过分市场世俗化的错误导向就已经违背了开创大学的初衷,“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大家就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这又怎么不是大学教育世俗化的原因呢?
诚然,世俗化的大学教育正饱受诟病。在不同人看来,很不健全的大学制度在各方面都有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十多年教育生涯都奉行着的“圈养”模式转而在大学变成了“散养”,这显然让那些还不满二十岁的孩子们很难“把持”,疯玩,漫无目的地生活已成为当代不少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而在老师看来,把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寡当做衡量其级别/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有些不妥的。我们说老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固然重要,但仅以此为据,显然不太可取。因为我们在权视一个人的业绩时,往往会综合评定,看人看“品”,德才兼备,待普通(学历)人都尚且如此,何况教师乎?
然而我们却清楚地看到,有些人确实不懂。厦门大学的某教授因通奸丑闻被曝光,他就恰恰输在了“品”上,普通人都懂得的“人贵有品”的道理,难道他就真的不懂吗?若他真的不懂,也就大体知道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了。
确实,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频繁有这样的老师又怎能不影响到学生呢?
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因盗窃而入狱的大学生也成了我们所关注的又一焦点。一个坐在北大学堂里,充当学生会要职的活力青年,本该让人羡慕,然而,盲目的“上行下效”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看来,这频发在高校的师德败坏丑闻,确实是“毁”人不倦。
对此,我们不禁发问:我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这也难怪,教育部在近期就发布了颇有针对性的“红七条”(《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来加强师德建设,或许,其意义已远超于“惩戒”这一事后的处理办法,我想,它更多的是要通过这一方式为那些趋近
“思想红线”的人敲响警钟,让人敬畏。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教育部的这一举措能富有成效,让更多温暖的正能量惠及万千学子。
大二学生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