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2014-05-05 15:40:44)
标签:
教育小课题研究 |
分类: 2013年小课题研究 |
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韩刚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认识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之一。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这三种形象的鉴赏在高考试题都曾出现。
2.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探究、结合指导,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两种方法:全诗分析法、人物举止言行归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诗歌的人物形象基本特征及意义,解读诗句间蕴含的情感、理想、追求和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人物形象的类别及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诗句,利用鉴赏方法,指导学生准确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基本特征及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引导、点拨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与探究,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两种方法:全诗分析法、人物举止言行归纳法。 结合古代诗词文本,具体分析、归纳诗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及意义。在教师指导下,总结鉴赏规律、技巧,提高古代诗歌鉴赏水平和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目标:
高考考纲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要求:鉴赏评价 D
目标解读:
1、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之一。
2、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对这三类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
二、自主学习:
1、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历史。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但根据诗歌中的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把握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整体把握了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①、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②、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展示后补充: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无限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出塞》塑造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情怀。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塑造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能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三、引领探究:
1、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2、示例一:
(2011·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 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解析] 考生要结合全诗来分析诗人的形象。诗的前两联通过“诗卷”“杏花”“雨声”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甘于淡泊、沉迷诗赋,说明其情趣高雅。“还多病”“只固穷”“寻二子”可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心,珍视友情;“纶巾鹤氅试春风”表现出风流飘逸。
[参考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1分)珍视友情、(1分)风流飘逸。(1分)
3、示例二:
(200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解析] 概括人物的形象应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理想抱负等方面去分析。这首词,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风趣。“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自己的容貌被人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作者虽然无端被人嘲弄,却不恼不愠,机智应对他人嘲讽,竟幽默诙谐地感谢“良匠”的抬举,自信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蟾宫”折桂。“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的侯蒙形象便跃然纸上。阅读这首词千万别忽略了利用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把他形貌画在风筝上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他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四、训练检测: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灞上秋居(节选)
马 戴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游子的形象。
参考答案: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秋季里独听滴露、与僧为邻、孤寂凄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游子形象。无名氏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徘徊在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却偏偏有家难归的内心悲苦的游子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的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3、(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清] 钱继章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五、总结升华:(学生归纳,教师指导点拨)
1、鉴赏方法归纳: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结合全诗分析;
②、概括人物的形象应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理想抱负、追求品性等方面去分析。
1)、思维定向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
2)、答题步骤
步骤 |
方法 |
说明 |
第一步 |
找 |
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
第二步 |
析 |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
第三步 |
联 |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
第四步 |
明 |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
六、板书设计:
1、复习目标: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要求:鉴赏评价 D
2、自主学习: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3、引领探究:
1、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常见的命题方式;
2、示例一
3、示例二
4、训练检测:1、2、3、4
5、总结升华:
1、鉴赏方法归纳:
①、结合全诗
2、解题方略:
1)、思维定向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