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2011-12-07 21:59:23)
标签:

教育

小课题

杂谈

分类: 2011年小课题研究

漫谈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韩刚

摘要:文言文阅读是中、高考必考内容,文言文难学难教,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策略有:一、鼓励学生自学,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二、整体理解,引导学生找寻归纳学习技巧;三、激发兴趣,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四、排除障碍,归类整理,文言文的字法词法句法也就有了章法;五、指导学生研究考纲,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不仅仅在于通读文本,解词释句,断句翻译,更要用现代观念审视评价文言文,通过品析,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语言之美、神韵之美、结构之美和思想之美,披情入文,让文言文重新光彩照人!

 关键词:培养  文言文阅读兴趣  策略

 文言文阅读是中、高考必考内容,文言文难学难教,学生觉得文言文内容枯燥,离现实生活远,因而不喜欢文言文或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提出明确的不同要求,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更符合课标精神。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呢?

结合调查问卷和课题研究实际,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学,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

引导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利用和读懂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通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内容,但不提出硬性规定,对课文的理解能达到什么程度视因人而异。

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一般程序: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清并积累文言字词;3、挑出重点句来翻译;4、学习翻译全文;5、明确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6、交流感受,写出心得体会或读后感。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也能纠正学生对文言文的不正确认识,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一接触文言文,学生就因为有事可做之后而消除了对文言文的害怕感、恐惧感,这为下面的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整体理解,引导学生找寻归纳学习技巧

从整体理解入手,暂时忽略难解的字、词、句,鼓励学生从整篇课文的主体事件、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活动、人物的主要思想等角度各自来阐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通过背景材料理解文章主旨,知人论世,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就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新旧课文比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利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典型例句,活记用法,熟悉例句,举一反三。

三、激发兴趣,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由于相隔时间太久,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内容枯燥,离现实生活远,因此,就要采取相应策略使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利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进行《三峡》时可以播放有关三峡的风景片,剪辑《话说长江》有关镜头,配以历代用长江、三峡的古诗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开始《三峡》的学习之旅,进行《腾王阁序》时播放有关滕王阁的专题片和室外千人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让鲜活的画面驱走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解读《滕王阁序》。

引导学生讲作者的故事,以故事化解枯燥的内容,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可以背诵作者的其它诗词名句,以诗解文,降低难度,最终全面理解,读懂文言文。

加强诵读,分角色读与自由读相结合,提出诵读要求,因声求气,训练诵读技巧,与古诗词鉴赏结合,反复诵读,把握内涵,在读中悟,在悟中感,有感而发,学以致用。示范、美读,读出感情,读懂内容,品出文言之美之妙。

走进范仲淹,反复诵读《岳阳楼记》,就会领悟“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借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天,黄叶地,再读《岳阳楼记》,我们分明会更具体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范仲淹。

引导学生坚定不移诵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假以时日,难读的文言文从此也就不难了,坚持诵读最关键。

四、排除障碍,归类整理,文言文的字法词法句法也就有了章法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主要在于内容理解困难,实际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主要是难以准确掌握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讲清讲透文言知识点,而理解古代书面语的障碍大致可分为三类: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文字障碍多数是由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无句读等造成的。

古今异义词是学生在学习古汉语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今对古的一种语言现象,对这一现象,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准确的识记和掌握,教给学生分析语言的方法并结合事实进行推敲。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绝境”是与世隔绝的意思,因为是“与外人间隔”,而“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这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显然不同。

 就词类活用而言,学生往往分不清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其实,可以给学生总结以下,名词作状语时,句子里肯定有谓语,而名词活用动词,就是句子的谓语。例如:左右欲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作状语,刃活用作动词,当然作谓语了;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吏民”是宾语,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卒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谓语,廷是名词作状语;群臣吏民能刺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刺”是谓语,“面”作状语。

学生掌握了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规律和技巧,断句翻译就顺理成章,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就排除了。

五、指导学生研究考纲,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文言文在必修1-5各有一个单元,从散文到人物传记,各种类型的文言文先后出现,在选修阶段还有两本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这要求学生走进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发展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课改以后,文言文阅读实词考点由必修的典型传统篇目转向选修篇目。

例如:

2010年新课标卷(陕西高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D.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实际是“趣”通“促” ,意思是赶快,对应的课文是《西门豹治邺》,课文中的句子是“弟子趣之”,注释③[] 通“促”,催促。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属于推荐作品。

2011年新课标卷(陕西高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敛正确的解释是收束、停止,是由收敛化用而来,对应的课文是《尊生》,在《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类。

这说明课改以后,新课标对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更高了,尤其是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课改区的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语段篇幅达到800-1000字左右,比课改以前文字增多200-400字,这明确要求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

而文化经典论著类试题已经出现在课改区高考语文试题中,不是注重考文言实、虚词的用法,而是更注重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吸取思想精华,用现代观念审视评价古代作品。

例如:

2010年浙江高考试题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010年福建高考试题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 

答案:(1)D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A、B、C三项在两端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项“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是无中生有的。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2011年浙江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解析】23.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显然孔子提倡的的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正确解读。经典文化名著阅读,首先是读懂原文,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作答。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解析】24.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的作用。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

2011年福建高考试题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 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 喻君子的正大光明; 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浙江卷还是福建卷,都注重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感悟,福建卷在2011年更是比20092010进了一大步,不再有选择题,而是更切近经典文本,让学生解读古代文化论著的价值、意义,这启示我们,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不仅仅在于通读文本,解词释句,断句翻译,更要用现代观念审视评价文言文,通过品析,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语言之美、神韵之美、结构之美和思想之美,披情入文,让文言文重新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宁. 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培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4]章肖涛、林雅贞.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

   [5]武泽涛.2009-2011三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