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减轻痛苦
(2024-11-04 14:59:00)宇宙世界人生(12)
净化心灵减轻痛苦
资本主义发展到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随后战胜的同盟国又分裂成两个相对抗的阵营,不断抗争着。
于是人们很想改变一下现状。全世界都热衷于讨论新的资本主义,两头小中间大的中间阶层“橄榄型”社会结构。以为这样大多数人都会好过些,不会出乱子了。
然而,一位先生在网上
他这样写道:“他们依然追求房子、轿车、名表、名酒、化妆品、时装......热衷于玩弄这些所谓时尚生活游戏。
其实,贪欲的心态,更使这些中产阶级,尤其是下层中产阶级每天生活在焦急彷徨之中。
当中产阶级们成天在念着 “谁动了我的奶酪” 的时候,他们同时也成天在捉摸着“我能动谁的奶酪”。社会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发展着,贫富分化加剧了,中产阶级还要忍受着来自社会下层人群的斜眼,使他们的心灵饱受煎熬。如果一个人身处中产阶级而又良心未泯,那么其所承受的心灵痛苦便会愈加不堪。
这就是网上所论说的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与心态。他们乐于物质享受却随时都处于破产之中。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完成了他的经典巨著《资本论》,在第一卷序言里,将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阶段给人们施加的压力,形象地比做“分娩的阵痛”。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社会消费能力下降、生产过剩,然后大批企业倒闭,大批员工失业,员工失业更加剧了消费能力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经济萧条,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大约10年就来一次,这就是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 马克思认为在探索了其发展规律后,能够缩短或减轻这种痛苦。这是基于被压迫阶级通过斗争突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并科学地加速度发展生产力,加快了社会发展。当然也就能缩短或减轻了这种阵痛。
马克思这是用革命办法加快了社会发展,从解放全人类的角度,来减轻这种痛苦。这是彻底的治本办法。
差不多也是在马克思提出减轻“分娩的阵痛”那个时候,西方世界也出现了两个致力于减轻工业化过程中阵痛的哲学家,一位是欧洲的叔本华,一位是美国的梭罗。他们则是为处在社会激剧发展时期的个体人,从心理上减轻压力的。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净化心灵控制欲求以减轻个人的精神痛苦。但在当时,他们的这一哲学观点在学界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19世纪初叶,资本主义飞黄腾达时期,在西欧出了个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节制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还认为,固然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艺术创造和欣赏是人类精神的高境界,它可以使人忘却世俗痛苦。但是,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思想进入“空、无”的境界。
这近似我国两千多年前老庄的哲学思想,以无求无欲的“空、无”为最高境界。。
无独有偶,19世纪中叶,美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大国转化时,也产生个主张投身自然,通过净化心灵以减轻痛苦的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梭罗。
2011年6月,我国央视“子午书简”栏目,还介绍了他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代表作《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梭罗在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经过投身自然叩问自然,独立思考后,写出来感悟人生的书。梭罗在那悠静的湖畔,感悟到闲暇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因为闲暇时间是精神产品创造和智力进步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也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我国1970年代以写作《哥德巴赫猜想》成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1982年8月他翻译了这本世界名著《瓦尔登湖》,在他的译序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享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其序言用“静静的”、“寂寞的”、“孤独的”来形容这本书,与当时工业化大国,你争我夺的,热热闹闹的、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的、烦躁的工业化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导读者在繁闹中“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这当儿,人们只有投身大自然远离煊嚣,控制欲求静下心来才能进入这本书中,去思考人生更高的原则和意志。
这就是说人的精神不要被物质与资产贪欲挤掉了。
之所以在《瓦尔登湖》这本书里,梭罗提出“一个有时间增加自己心灵财富的人才能享受闲暇。”
正如梭罗说的,人们占有了房子,并不因此而富有,而是变得更贫穷了。不是人们占有了房子,而是房子占有了人们。被弄得很苦很苦,成了房子的“奴隶”。因而这一群体被房地产商称为“房奴”。
当然,一旦起飞了,就不能突然叫停,也无法软着陆。因为一旦停下来,整个经济就有陷入危机的危险。但是,不叫停也照样有危机。2008年,美国就因为要扩大贫民阶层的商品房市场,对贫民进行了房贷,贫民还不起债,其结果成了不良贷款,导致美国的两家大银行破产,刮起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
这叫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把许多无辜国家都卷进这场金融风暴的灾难中去了。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解决私有制与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根本矛盾。像美国这样国家,只有上层社会有高档的消费能力,可以买得起皇宫式高档房子,与全社会比起来只是少数群体——据有关部门1970年统计资料来看,美国中产阶级也只有18.2%,西欧发达国家也都在20%以下,联邦德国只16.1%,只有日本达到34%。除极少数大富有之外,70%以上还是相对贫困的百姓(没有找到最近的资料,我想不可能有大的变化)。西方世界热衷于“橄榄型”社会,哪有多大的市场呢?像美国这样富甲天下的大国,她的底层百姓还是买不起房子,你贷款给他们买房子,一时解决了商品房的市场问题,但这个矛盾立马就转到金融问题上来了。
你把“金字塔”型画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就能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吗?不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无论如何都是摆不平的。马克思给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戴上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紧箍咒,无论如何都是去不掉的。
看来从西方传来的“橄榄” 型社会,也只是一个新的乌托邦空想吧。《共产党宣言》如果在今天来写,可能在第三章第三节“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里,还要加上“橄榄” 型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空想类型。
在那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你占有了财富,财富反过来占有了你的精神。你的整个生命都在紧紧张张地过度着,你哪能享受闲暇的愉悦?你哪能有高境界智慧艺术创造与享受的快乐?你的心灵哪能得到净化?你的精神将永远无以寄托。
徐迟在他的《瓦尔登湖》译序里对作者说了这么一段话,算是他对梭罗及他的名著《瓦尔登湖》最中肯的评价了。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我国古籍《古文观止》中有篇《陋室铭》说道:我喜欢什么样清幽的居所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读很多书,精神得到愉悦,“斯是陋室”我是很欢喜的。这篇古文是说物质简陋而我精神愉悦。这就是说内在的精神与身外的物质是无关联的。看来在此人生观上,古今中外善良的心是一致的,都要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求和平安生。
从哲理层面来说资财只能一时地安抚心灵,而长远地折磨人生,甚至导致灾难的后果,当你的精神受这身外之物牵挂着的时候是很痛苦的。有所贪欲或非分的名利追求,也会带来精神痛苦甚至祸害。
一句话,没有贪欲,才可净化心灵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