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诗话诗的起源(下)
(2024-08-20 16:21:01)休闲诗话
诗的起源(下)
前文说了格律诗的起源,分析了古老的《诗经》,得出民间歌谣才是汉诗的源头。要谈透格律诗的起源,还得进一步了解与它最靠近的上源——五言古诗。格律诗之所以又称“近体诗”,就是区别于五言古诗的。
春秋后期四言诗衰退后,五言古诗就在民间活躍起来了,到了汉代已经很普及了,格律诗就在这比较自由的五言古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诗开始多简短的五言四句格式。南北朝文人联句之风极盛,两诗友相约,一唱一和各作四句诗,“合之为一篇,分之为绝句” 。或有一方以诗寄赠而未获对方唱和的,即称这样五言四句的小诗为“绝句” 。绝句这名称就这样叫了下来。
其时,所称绝句还是不入律、较自由的诗体。如《从》文所言,南朝确有沈约(443——513年)其人,他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诗浮华,着意雕饰,时号“永明体” 。他之后,初唐还出了沈佺期、宋之问二人,其诗更是艳丽,专供宫廷官宦上流社会玩赏,学人模仿他们的诗作,称“沈宋体” 。这样的诗,经沈、宋二人的专心造型和广为倡导,律诗遂更臻完善。
初始,绝句先入律,讲平仄,间用对仗,故原先也称绝句为“律诗” 。以后格律诗又由四句发展到八句,才开始专指八句的为“律诗” ,四句式的律化诗,仍恢复原来的称谓“绝句” ,以示区别。这是诗在发展中名称的几度更替变换。再以后,又由五言发展到七言,因为五言有其简约的长处,所以当诗体发展到七言后,仍保留着五言,这时期五言七言并存。这样,近体诗就从句式字数上定格为:五言、七言,绝句(四句式)、律诗(八句式)。这就是格律诗几个具体格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格律诗从句式字数上加以规范化、模式化后,句式字数整齐划一,使做诗的人有所遵循,但也框住了诗人的思维,犹如后来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诗人不得不“削足适履”了。所以李、杜以及白居易等的许多名篇,如《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长恨歌》等,也只好用乐府或古诗较自由的形式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来表达恒远的志向。
格律诗规范化后,诗句定格了,但诗中的所谓“句”,只表示大的节奏(语音停顿),不等于语法上的“句子” 。有的一个诗句(五言或七言),内中含着两个以上的语法句子;反之,有的两个诗句才组成一个语法句子。人们所熟悉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按王力的语法体系“主动宾”结构分析,前两个诗句的“光”(主语)与“霜”(宾语),由“是”(动词)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语法上的判断句式,两个诗句才构成了一个语法句子。若按吕叔湘的语法“主语谓语”结构分析,则前一个诗句“窗前明月光”是主语,后一个诗句“疑是地上霜”是谓语,也是两个诗句才构成一个语法句子。诗的后两句,则各是一个独立的复合句,其中主语“我”被省略了,可分析为“(我)举头、(我)望明月”,这是连带的两个动作,由两个语法上的句式构成的复合句,装进一个诗句里头。“低头思故乡”句也是这样的,一个句式表达了“我”的两个连带的行为。
谈了格律诗的句子与语法意义上句式的区别与关系后,现在再来谈谈格律诗的吟诵停顿。格律诗的吟诵停顿,也与语法上的按语意停顿有些差别。
格律诗的吟诵停顿一般与平仄节奏相适应,就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诗律,即使此句最后两个字,按语法结构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因为它跨于“平” 、“仄”两个声律,所以吟诵起来仍要按“平平、仄”停顿,把词组拆开了。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诗句,按语意“自横”是一个词组,但按格律诗平仄的规定,吟诵时应念作“舟自、横”(“平平、仄” ),词组被拆开了。
其实,歌词怎么停顿,才能表达诗歌的内在情感,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是最有发言权的。最近CCTV-10“百年歌声回顾”节目说,抗日战争中,音乐家给《大刀进行曲》歌词谱的曲,本来是“大刀、向鬼子们……”,但在教群众唱时,群众却老是唱成了“大刀向、鬼子们……”,根据词意拉长了“向”的声调,以强调这一音节,突出了人们所仇恨的“鬼子们”。
由于格律诗的吟诵,是按平仄形成停顿产生节奏感的,吟诵者读到动情处,可在停顿间拖长声调以歌唱,不知不觉地就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起来。《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都有情感,接触外物就要动起来,情动了就要歌唱起来,舞蹈起来。这就是说“诗主情,是诗人思想感情之外化”(丁芒语),歌唱、舞蹈因情而生,节奏、声调都要配合诗情,令诗情外化成听得见、看得到、触得着的有形东西,使人的感觉器官能立体地感受得到。
格律诗是强调乐感的,对韵律、平仄潜规则很烦琐,要求很严。自建安曹植酝酿古诗的“律化”开始,历两晋、南北朝约五百年的摸索发展,到唐代才成熟,模式化了。但唐人并没有给格律诗正式立下系统的理论与谱式,只是凭实践经验和乐感做格律诗。那时候还没有韵律书等专业书籍。后人为探知格律诗的创作方法,才在唐人留下的众多以万计的作品中摸索出了规律来,并归纳为十八种类型,编出了多种韵书。犹如我国语言,约定俗成地讲了几千年,到了清代才有《马氏文通》问世,算是我国的第一部语法书籍,近代有更多的语言学家研究语法,创立了更多的语法体系,出版了更多的语法书籍。
有了韵律书,做格律诗有谱式可循了,但美中不足者是韵律书归纳出来的公式容易混淆,各种韵律书说法也不尽相同,学过之后仍难掌握。现今非专业文学工作者,能把格律诗的十八种类型说出个道道来的,恐怕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做格律诗,就像不懂语法者照样能说话,而且有的能说得很流利,不出现语病。
格律诗是在盛唐太平盛世,士大夫文人有富裕生活悠闲环境下产生的,对诗的乐感非常考究。安史之乱后,在战乱奔波中的杜甫,感到采集民间苦情做诗时,很难用平静宽松的心境去推敲格律,就仿效乐府诗较自由的形式,把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快速写成诗篇,以免当时的激情流失。后来白居易也觉得这办法不错,遂倡导自编乐府古诗曲调来写诗。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我们古人创造了格律诗,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并不拘泥于定格的韵律。这样的例子很多,按韵律规则,偶句用平韵,奇句仄声收尾,首句可入韵。传颂千年的李白《静夜思》用的是仄声韵,唐时不考究,却被后人按韵律书规则视为不合格律诗的谱式。但清人选编颇有权威的《唐诗三百首》时,仍把它列入五言绝句类。又如李清照晚年的名篇《声声慢》独创的叠字“凄凄惨惨戚戚” ,“惨” 、“戚”二字都是仄声,依谱式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显然是不合谱式的,但是很合词意:国破家亡夫殁的惨痛之情。“惨惨戚戚”四字相叠,声调由低到高趋于急促,犹如悲伤哭泣到极点接不上气。所以尽管这词句不合谱式,读之更显得能与内容相匹配,更有悲恸心碎的声乐感。
格律诗,它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替代了古诗与乐府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后,又在历史长河中,被“诗”的巨流推向前进,终于到了宋代被新的诗体——词所替代,而宋词之后又产生了元曲。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啊!
我这闲人的诗话,是否把格律诗的起源与发展说清楚了?敬请网友们也来评说。这样,原《从》文的作者,就没有理由,用格律诗来非难当今的新诗了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