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之题人生哲思

(2024-08-12 12:06:47)

人生之题

 

人生哲思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过程是从生成到消亡的过程。生成的过程是从生理的成熟渐懂人事,融入了人类社会,吸纳了必要知识,成就了社会的人。消亡则从生理各器官衰退开始,新知识也难以补充进来,人老了有的知交先离世了,逐渐退出了社会。正是,李叔同的《送别》歌里说的“夕阳山外山。知交半零落”。交流圈越来越小了,人生世界也越来越小了,于是最终就逐渐与社会隔离了,成为孤独的人。近代人的寿命长了,这问题就更见突出。老年问题摆上人生的日程了。

      

就人生来说,要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尤其人到老年阶段要注重延长社会人生与知识人生,让人生的全过程都活跃在社会圈里,追求新知体验人生的愉悦,充满了活力。

也就是说要努力延长社交活动与更新知识。朋友的圈子就是你人生的世界。应提倡忘年之交,这样朋友圈子就不断有新血液加入,无萎缩之虞。我想这总是可以做到的吧年轻人善于接受新事物,老年人阅历丰厚通达,深谙世故人情,两者可以互相补充。

在信息社会,人的工作能力、知识积累,应是在五六十岁后才有成熟的人生经验与丰厚的知识积累。现代的知识,比过去丰厚得多,古代有“十载寒窗”之说,学子熟读“四书”就可科举及第了,而今读到博士后的学位要二十多年。书籍是知识的阶梯,现如今这阶梯越来越多了,攀登它将占用更多的人生时间,报效社会时间就相对少了。但如今寿命长了,退休后古稀之年正是知识最丰富的时候.

人生的生理生命、社会生命、知识生命三位一体。与社会与知识隔绝起来过日子,苟且延长生理生命,有如隔世之人,那是没有人生意义的。如果要论人生的高低,就看谁的社会生命与知识生命更长,人生更得劲,活得更有意义。

 

超世纪长寿老人周有光,人生过程丰富多彩,人生终结也安祥。他早年学经济学,从事金融工作,以后又研究起文字学来,并有大成就,被国务院调进北京参与当时的文字改革。他人到暮年,又关注起社会学了。1999年,他94岁高龄开始写《朝闻道集》,写到105岁,十年写成一书,对人类世界进行了自我的观察与思考,成就了多学科的学者。全书归结为三句话:

朝闻道,夕死可矣;壮心在,老骥千里;忧天下,仁人奋起

  他的长寿来自他的人生过程勤于动脑,使中枢神经时刻都处于运动状态的缘故吧!富有成就感,老来也不孤寂不苦闷,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没白过,都有所作为都有乐趣。103岁时接待来访学者还非常善谈,思路敏捷。112岁时还与照看他的女护工闲聊他童年时的故事,聊着聊着不见他再讲下去了,仔细一看他已经安详地逝世,无疾而终去了“彼岸”,轻松且无所悲。恰似徐志摩的诗句把人生描写得多么潇洒:“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仙来仙去!寻常人离世时的哭丧,那是人们自己折腾出来的。

 

生命不论长短,分分秒秒都要用之于求知,才不辜负大自然的赐予。

古希腊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因宣教哲学主张无神论,被城邦判引进新神、腐化青年罪处死,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还在认真用长笛练习一支曲调。有人问他:这还有什么用呢?。他轻松答道;至少我在死前还可以学习一次这支曲调。接着又与来为他送行的学生讨论起哲学来,甚至服了毒药后,他发觉毒效先使下身失去知觉然后上升,以此告诉他们哲学难题——人死时去到的彼岸,证 实了是无感觉不可知的,不可能有神灵在。

这就是人生最后阶段,“养老”与“等死”的差别了。所谓“养老”应是人生最高阶段,回顾、反思、总结并畜养人生全过程的人生最后一过程。并非 脱离了社会无所事事,也不关心与思考我们的世界了,只是白活着等死了事。

哲者在人生过程中能做到不怕死不等死. 人生的过程有限,分分秒秒都应尽量争取有所作为;自然界里的生物都在生成与消亡的轮换间,中国古代有“方生方死”之说,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里也说“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同时消亡着”。人生几十年非常短暂,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这样的人生过程才是充实的人生呢!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哲学命题,就是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人生过程”中。“人生结果”所有人都一样,都是要消亡的,但是“人生过程”则不一样。你在有限的人生过程中,分秒必争,尽力吸纳新知识,积极融入社会,你人生就是充实的有价值的,而懒散清闲虚度时光无所事事,则是空虚的没有价值的,是生命的空壳。

这一人生观是体现了重视“人生过程”,而轻薄“人生结果”,你占用了一定时空后,该让开了。这才是达观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