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诗话
(2024-07-19 14:07:58)科学家的诗 话
——与土壤专家黄老聊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诗意形象地展示了,对时间流失的感伤。《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孚,不舍昼夜”。生动地描写了时间流逝的哲思。鲁迅的杂文则火辣辣地直言道: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人家的时间就等于害命。
85年前的1936年,我在家乡福州市“省一”小学开始上学了,那时候的小学就教唱这样意味深远的儿歌了。以启示小朋友们,只有勤学习才可补偿时间的流失。人生过程都有这样时光不再的惋惜。当时小学把此诗当儿歌,就是这用意吧?从儿童开始就要加强珍惜时间的意识了。虽然家训也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说,只是不如此诗有品位俗。
两年后抗日战争就爆发了,我们就开始了逃难,过着流离失所生活,经历了八年的战乱岁月。
以后在读书中,才了解到当时这儿歌原是白居易的诗。过了五六十年后,还能记得,那时光易逝的意念,还是那么深入心里。
我又想起1997年,回故乡福州,去东街寻访当年上学的省一小学。还记得那教室外有许多棵高高的桑树,春夏之交,从树上落下了满地黑紫色的桑葚而今那桑树与教室,都荡然不存了。古人用“桑”联成了“沧桑”与“桑梓”二词汇,在久别故里的游子心中,引起了怀旧的苍桑之情,恰似“去似朝云无觅处”!
人世间变化,有的是“物是人非”——物还在而当时的人不在了,这是第三者的睹物伤逝;有的则是“人在而物不存矣”,这则是当年的人还在,感伤由环境变迁反映出来的时间流失。
十多年前,单位组织游唐古都洛阳,在旅游车上,闲来与同资深农业土壤专家黄老聊起这首唐人古诗,他竟更心仪此诗,深知其掌故。自然科学尤其农业科学,与文学有着一定亲缘关系。
他说,此诗是白居易暮年所作,朝气已淡出,对大好时光流失的暮年,有“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感伤了。而他早年写下的诗则是雄心不已壮志待酬,比如他早年写下的一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人生几十年过程中,这两首诗是他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反映,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常情嘛!
据说这首求进取的诗作,是他早年进京长安应试谋职时之作。主考官阅后极欣赏,遂得意地调侃曰: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句,尔在京城可“居易”矣!
人生少年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晚年阅历多了则善哲思。
而今,当年我们俩聊诗作的黄老已仙逝十几年了。念故人,思往昔,也油然伤感起来了。这是人人都有的人生过程与终结嘛!
写到这里,本该搁笔了,却又想起那年携手游洛阳龙门石窟,据说那尊立在那里一千多年的石佛,是按武则天相貌刻的。很多游客对它拍了许多照片留念。而我与黄老更心仪隔河对面白居易的墓,要求导游带我们去看看,得到的回答是:那小小的古墓有什么看头!在时人心目中,皇家还是比诗家高贵呢!
然而,不论皇家、诗家,也不论石刻的、纸写的,都不过只是别样的墓志铭而已,而且在时间流中,都会“去似朝云无觅处”的。这就是《诗话》的主题思想——唯物者看到万物都在变化中,都要消失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