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07月15日

(2024-07-15 17:02:56)

诗话

诗的起源(上)

 

像其他文学一样,汉诗也是一条长河;《诗经》是汉诗这条长河的源头,在它长长的流程中,生发出许多诗歌形式,如乐府、古诗、近体诗(即格律诗,相对于古诗的“旧体”而言)、词、曲、新诗(即白话诗)等等,丰富了我国诗的宝库。这么说,格律诗是在汉诗这条长河的中游部分,它有上源,也有下游。最下游的是新诗,新诗之后,还会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出更新的诗体。科学发展观是不设最后阶段的。

《从》论把一千多年前唐格律诗作为不再发展的诗种来宣扬,胡说什么高科技时代“但格律诗仍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和不可替代” 。这不是说格律诗达到顶点了,不再发展了吗?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一位哲人说:“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东西,只有一个永恒的原理,就是永恒的发展。” 发展才是永恒的。你怎么给“诗”这个大家族,设了最后阶段呢?它从此不就断子绝孙了吗?

 

《诗经》是汉诗的源头,虽然没有格律诗那么令人如痴如醉,恰是《从》文所说:“古诗并不等于格律诗------《诗经》就不是格律诗” 。但是,它是“诗”这个家族的老祖宗,不可怠慢了。纵论诗的起源,就应认真从《诗经》这个源头说起。

《诗经》——“诗三百”,采自民间歌谣的“国风”居首位,占了大半篇幅,后人最记得的是“关睢”、“硕鼠”等篇。显然这是反映当时自由的风土民情和反抗压迫剥削的。上层士大夫所作的朝廷之乐“雅” 、“颂” ,就不是下层老百姓的语境了,而是反映上流社会奴隶主的立场。比如“大雅·卬”篇写道:“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你覆夺之。”这里“民人”指的是农奴,在奴隶主眼中田地与奴隶都是他的财产,可并列在一起来说。这首诗,反映了奴隶主之间为他们的财产——田地和奴隶,而争权夺利。这种事在民间是不会有的,更不会反映在民歌里,显然是出自士大夫文人手笔的作品。这就是说,《诗经》里的诗篇,大多是采自民间,有些则是上层人士修改过的或自己写的,反映了上流社会的事情。也就是说,能作为诗的源头,并发展下去的,只能是采自民间的有生命力的诗。

在形式上,《诗经》的主体是四言的,但为内容表达所需,也有个别句子用了三字句、五字或六字的句子。比如“国风·黍离” 篇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第一句式只有三个字。至于全诗句子的结构就更是不拘一格,主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说明当时人做诗虽然以四言为主,但句子的数量不限,很宽松,不是“一板正经”的。唐代李、杜的许多名篇如《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丽人行》以及“三吏三别”等篇,都是沿袭着这种宽松自由的方法来写的。这类诗,后被选编者列为七言乐府类。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当然也做格律诗,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每一句都是大家所熟记的名句,但正如他所说“老来渐于诗律细”。说明了就是他这样唐代第一诗人,也要经过长期体会,到老了,诗律的运用才能逐渐精细,不是很容易掌握好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有人还说它不合格律的辙呢。

这事说明,上古时代的诗歌采自于民间,比较宽松自由,后来被士大夫文人配上音乐节拍加以格律化,好比封建时代女子缠足,按当时的审美观觉得很美,文人笔下有“三寸金莲”之美称。这是人类发展中的亚文化现象,我们对此应当历史地看问题。但是,如果现今还有人迷恋“三寸金莲” ,那就背时了。事同此理,文学艺术上的事也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在发展着的,从声带发出来的语言声音,也是在发展着的。那么,两千多年前《诗经》朗诵的声调如何?是无从考证了。但我们从书面得知,其音节在句式结构中多是四言(四字句)的。到了春秋后期四言诗就开始动摇了,民间歌谣又率先向五言(五字句)发展了。这肯定与社会语言的发展有关。五言诗句到了汉代初就很普遍了,汉武帝仿周代采风的旧例设乐府机构,广采民间歌诗,令大音乐家李延年做谐音律的官。这样,采自民间并经过乐府官方改造和谱曲的诗,就取名“乐府” 。由于乐府歌诗是每句五言而全诗不限句数,与以后的汉魏间所形成的五言古诗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历史上也称乐府歌诗为 “五言古诗”(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西汉文学篇)。

乐府歌诗(五言古诗)虽是乐府机构提倡的诗体,但它原是采自于民间,还保留着民歌的色彩,形式上比较自由,不加什么约束,怎么顺口就怎么写下来。正如近代革新派诗人黄遵宪反对八股取士制度所写下的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意思是说,我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过去的制度怎么能约束着我呢?

一切事物在发展中总会有阻力,汉诗由“四言”发展到“五言”,竟花去了四百余年漫长岁月。到了汉代中期,上层士大夫文人仍拘泥于四言旧体,以为五言新体诗欠雅,不愿改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设乐府向民间采风,实际上等于提倡五言新体。可见在诗歌的发展上,士大夫文人是滞后于民间的,每次诗体的创新发展无不来自于民间。因而,说《诗经》是汉诗的源头,不如说民间歌谣是汉诗的源头更为确切。

被《从》文誉为“国粹”的格律诗,就是在格律化了的五言古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发展到能表达更丰富内容的七言律诗。唐贞观之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士大夫阶层悠闲享乐纵情声色,讲究起声调韵律来了,写了诗先让歌伎传唱。所以其时有养歌伎风气,有官办的官伎,也有士大夫私家养的家伎。这种风气必然反映到可供歌唱的诗作上。有闲的上层人士,在诗的声律上倾注了极大精力,于是格律诗就在这太平安乐的盛世成熟了。又由于唐朝延用前朝隋的科举取士制度,格律诗就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清以后才改用八股取士),遂成为谋取禄利的敲门砖。致使唐文人几乎无不是诗人,因而唐朝涌现了大批量的诗人与诗篇,造成了唐诗的顶盛时期,也给我国文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不一定都是按善良人们的情理发展的。

格律诗像盛唐的牡丹花灿烂辉煌,领数百年之风骚,而时至今日还有人为之着迷呢。且用鲁迅当年对国宝京戏的评论,来解读这个现象吧。

鲁迅认为:京戏是由“俗”变“雅”的典型。开始它不是皇家的供奉,而是俗人的宠儿。它当时所做的戏是俗的,甚至于肮脏,但是泼辣、有生气;它的艺术是来自于民间,属于人民大众的,后来被士大夫文人篡改了,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来唱;唱戏的人,先前是他做戏,这时是戏为他而做。这样,雅是雅了,但多数人听不懂,还以为自己不配听。这戏,成为上流社会所专有的了。现在还捧为国宝,谁也不能否定它,它还有势力。

当年,国人这般对京戏如痴如醉,但在鲁迅眼中,这是审美的畸形和变态,引起了警惕。所以才有上面对京戏的评论。笔者以为这样的评论,也是适合于其他文学与艺术的。

格律诗的源头是《诗经》、是乐府古诗,它们的源头又都是采自民间歌谣的。因此说,格律诗也算是个“由俗变雅的典型” 。

 

200468

                 200910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诗新解
后一篇:庐山云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