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室笔记
(2024-04-16 15:10:21)紫藤室笔记
题 记
紫藤,木质左旋藤本植物,抗逆力强,对土壤与环境要求不严。我童年住闽江边的祖屋有两株爬在土墙上的紫藤,它强劲的生命力与抗逆性,竟影响了我。几十年后我休闲了,落脚长江边,还想着它,遂在我的居室的楼下,种了两株紫藤,三年工夫就窜到四楼我的窗前来了,四月天,串串紫花垂窗前,花后又密叶遮荫。这给了我很大鼓舞,遂顺口杜撰四句曰;
紫藤披我室,密叶隐鸣蝉。
日长人事少,休闲好翻书。
我居紫藤室而欣然自得,在窗前卧榻闲适地翻翻书,阅读中有所感、所思,就随手做了笔记。日积月累有了自己的人生见解与看法,形成了自我的主题思想,遂又进而布局谋篇,写成笔记体篇章。“笔记”所涉,有家事、国事、天下事,有童趣人生、读书心得、军旅岁月,还不忘科研本题,向专业发了《科学家企业家由合作到分手现象的理论思考》《“三农”发展历程七十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数篇论文;文体则涵盖散文、杂文、随笔、札记与论说诸类。诸类文体又相互反串,演绎出我自己的东西,说它“四不像”也可、“乱弹琴”也可,雅称“交响乐”。养生先“养脑”,这却是老年人 养脑子的好办法。
有的也发在《新浪网》微博,漂流瓶寻知音。然而,这么一来,却使各种文体对接,哲理与激情切换,既融合叙事、写人、抒情、状物,又蕴含感悟人生、诠释社会的哲理。此类写作可视为非常规的杂文。鲁迅曾说杂文是投枪、匕首,是思想斗争的利器。那是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情况下才用的。现在是讲和谐的时代,人们对杂文也有所发展创新了。这是适应社会的变迁,尝试为散文注入一些更贴近民众的评论“基因”,使散文既具有抒情文学的欣赏价值,又有针对社会现象的褒贬力度。那么,“匕首”就变成“手术刀”了。
读书能读到和自己的心灵相碰撞。这书,才是感动人的书;这人,也才是读书的人。这样的书,就更具有可读性了,必为读书族所欢迎。我在我的紫藤室里就常读到这样的文字,受益不浅,遂纳入我的笔记,慢慢地消化为自己的东西。
有了读书的兴趣,从中积累些见闻,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时候自己也参加进去写点东西并不困难,正如邓拓在《燕山夜话》自序里说的:“只要有观点,有材料,顺手牵羊就来了,有一点业余时间都能办到
光阴荏苒,我在这紫藤室里,趁闲翻书,已是十年“窗前”了。十年的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已有百多篇成文的文字了。它们寄托着主人的理想、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它们保存着主人当时独自的人生见解和思索。而今,居然也积累成集——只是一堆笔记文稿而已。但这样文事养生,确能为老年解闷。遂取名曰“紫藤室笔记”。
杨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