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之韵

(2023-03-23 15:01:45)

紫藤室笔记

海之韵

连云港海湾景色秀美,总是教人游不够,每次都有新的视角,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尤其是经济腾飞的改革年代,连云港更显其“江尾海头” 的神韵。这是苏轼赞誉苏南地控长江三角洲的名句,而今,借来描述连云港是在陇海铁路之尾、黄海之头的要冲。

我这次再去连云港海湾疗养,目的很明确,就是观沧海以舒胸怀。每至滨海宽阔处,我都想起了雨果的名言:

“比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这就从游览自然景观进入人文领域去思考了。思想插上了翅膀遨游太空猎取宇宙古今史事,以丰富精神世界。这样,人的胸怀当然要比大海比天空,甚至比宇宙更宽阔且博大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然而海还是有边界的,人的胸怀则是博大无穷。古今人杰,其胸怀在空间上可以包容整个太空,在时间上可以贯穿古往今来之事。《三国志》甚赞曹操的胸怀,说他不拘一格用人才。人无完人,用其所长,天下豪杰尽归附矣。凭此本可以一统乾坤安天下矣。无奈当时天下四分五裂,权力真空,诸路英雄逐鹿中原,各有胸怀天下之志,竞争的结果三国全归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朝代晋。天下又由“分”到“合” 。这不能不说,除了宽阔的“胸怀”之外,还有人力不可左右的“时势”在起作用吧。时势造英雄是历史的定论嘛。

 “时势”虽是不可凭人的意志改变,但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守。而我们人类则是灵动的。真豪杰的智慧可灵活地掌握规律,适应规律,使时势为我所用。二十多年前,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致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时势。我们决策人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适应时势制定了“韬光养晦”的应对方针。这也是要有能包容宇宙的宽阔胸怀,才能做出这样急流勇退的决策。退一步天地宽,在哲学意义上说,这种退、这种舍弃、这种暂时隐藏起进取的目标,正是为了下一步的进取。

这不,才四十年光景,我们又开辟了一条走向胜利的康庄大道。2008年这一年,恰是我们在这条大道上奔第三十个年头的时候。这年,我们经受了两次大灾的考验,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会,2010年又成功地举办世博会,长了我社会主义国家的志气。进入21世纪20年代,我国全民小康了,同时也取得登月、发射卫星与太空站的成功。虽然在太空科学上,我国只是后来者,却让人家惊慌失色,又是搞联合军演,又是要在本土与英和澳建等边三角的特大型雷达以监控太空.

这正说明,七十年前,我们这支队伍进城,毛泽东说是“进京考试” 。而今,取得了高分的试卷。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也会高兴的。

然而,我听大海涛声说,人类时序进至21世纪,又面临一种时势——多元的世界。各种力量各踞平台对话,而不应是对抗。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主旋律,就更要有胸怀宽阔、有大家风度的人来当家作主,一带一路才能兼顾各方利益,强扶弱,富助贫,培育出上下和谐的风气来。那些只顾自己利益与优先,没有胸怀天下的人,成不了世界大事业。这就是大海的自然法则,你能与大自然为敌吗!

有大成就的人杰们是敬畏神圣大海的,他们事业成功之后还是要向大海祷告,诉说情怀,愿自己与事业都化作大海。古之曹孟德,留下了一篇气魄宏伟的《观沧海》,他那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博大胸怀,都体现在他笔下雄浑浩瀚的大海形象中。这是说他的胸怀大如大海,而不是说能吞下大海,那不胀破了肚皮?

而今,有毛泽东在建国伊始的1954,留下了一篇浪淘沙《北戴河》。诗的上片写道: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诗句展示了方兴的建国事业,像大海一样无限宽阔的空间;记录下了建国之初,诗人心潮逐浪高的心态。

我们读到这诗句时,不禁联想起前事。诗人不是在初出茅庐的1925年,也曾写下了一篇沁园春《长沙》吗!此诗也有如此类似的“天问之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俩诗句很有些欲催历史向前发展的革命气概。我想他相隔30年的如此二诗,都是在意气奋发时期写下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革命历史印证。

这浪淘沙《北戴河》下片,诗人更是在建国之初,事业有成而今得宽余,超越时空想起了千年前的历史往事。他写道: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的确是这样,魏武至今,何止千年岁月,几度墙头变换大王旗” ,人间兴亡事都换了好几茬了,就是这神圣的大海一点也没变,不值得人们敬畏吗?

海之韵,还表现在海涛的声响上,涛声是最美妙的音乐,它是大自然的造化,可以消愁,可以净心,荡涤人生的烦恼,激励生活的勇气。听,汹涌澎湃的涛声,酷似千军万马所向无敌,给人以力量。

我喜欢来海边走走,是冲着涛声来的,它是大自然万古不变永恒的音乐,年年岁岁世事多变,涛声依旧,从不变调,更不会改弦;它超脱了寒来暑往客观环境的变化,超脱了时代潮流的更迭,以不变的声律应万变的世情。当然,大自然还有应时节的风声、雨声,人世更有应世情的读书声、议论声。哪个清,哪个浊?在人类的大历史上自有评说。

大海之美还不仅是它的涛声迷人,大海之颜色也是无与伦比的,蔚蓝是它的主色调,蓝宝石是它的结晶体。据说宇航员在太空观望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它是被大海占去了四分之三的缘故。它是宇宙的骄傲。在地球——这个太阳系的行星上,人们发觉,天是蓝的,海是蓝的,混为一体,哪片是天?哪片是海?分不清了。

连云港的苏马湾是集山海之韵而成的景观,故连云港人自诩为“诗意山海” 他们在海湾的左边悬崖上,刻有四个大字:“海天一色” 。其实,古人早已发现大自然这一奇观了。唐人《滕王阁序》就有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动一静的景色构成了绝好的风景画卷。我怀疑苏马湾这一刻石是偷古人的意境来凑趣的吧?

遂又想,大画家刘海粟,只钟情于黄山山峦的气魄,晚年还勉力数上黄山写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黄山画卷,却不知移情这气魄更加恢宏的海图,给大海也留下些丹青。这是非常遗憾的。

在“海天一色”论题上还得提一下,盛唐宰相诗人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是否错把大海作为明月的出生地了?或是诗人有意艺术地用诗的语言表达这一景观呢?想象中:“明月从海上生成后,升到天上去供远方的亲人共赏” 。这又是基于“海天一色” 所形成的意境吧。这又是天与海、海与天在人们视线内已经混为一体了,不分彼此了。

明月来自海上也罢,来自天上也罢,此时都无关紧要了,只要能供我与日夜思念的远方亲人“千里共婵娟” 就行了嘛。

建安豪杰、盛唐诗人,抑或现代共产主义斗士,他们虽尊敬大海,但还带些儿浪漫情怀,或是趁机显耀一下自己的武功政绩。而海边的原住民渔户的敬畏大海,则只为求生存而虔诚地敬拜海神。当他们无法解释威胁到他们生存的自然现象时,就把大海神化了,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大海也就被神化为海龙王了。

这次,我游连云港“在海一方”公园——拆迁东城渔村建成供市民游憩的场所——偶然间发现海滩边高处似有人在此烧过香。走近视之,原来不知何时有人在此垒碎石为台,台中央实以沙土,正插着一柱柱敬神的香火。再细察之,台之前方有一旧水泥地表,刻有简陋的“龙王庙”三字,显然是出自渔民手笔,还慎重其事地新描上了红漆。大概是几年前原渔村被拆迁走了,龙王庙也被拆了,而渔民们还惦记着保佑他们平安的海龙王,还定时回来给他老人家烧香磕头。这是他们求生存的哲学理念,是他们这一阶层人的“海之韵” 吧!

海之韵,还存在于天真纯洁儿童的心田里。这是最可喜的。大海,在她那幼稚的爱幻想的心里拟人化了,她会与大海调侃,会与大海玩乐,还把大海比做母亲。几年前,我曾读过一位小学生写的一首新诗《赶海的小姑娘》。小诗人通过诗的语言,移情易性于大海,诗中的小姑娘与大海进入了人格化的感情交流。

全诗7节,从小姑娘赶海初识大海开始:从海浪一次一次把她的脚印抚平”开始,写到“每当海浪进一步/ 她就顽皮地跳起——/ 想把海水踩在脚底/ 但是这样,她却只能溅了一身” ;写到“每当海浪退一步/ 她又急忙拎着小红桶跑上前/ 猫下腰,一点一点,仔仔细细地/ 捡那些五颜六色的贝壳” ;写到“指甲盖般大的海螃蟹/ 在红桶里爬来爬去/ ……你压我,我缠你” ;写到“她抱着红桶看着,看着/ 甜甜地笑了……” ;写到深情的最后两节:

 

她要走了

大海像是依依不舍

伸出长长的舌头

吐出白色的泡沫

把她的脚趾

亲妮地舔着,舔着

 

她懂了海的意思

留下来玩了一会

当夕阳把赤朱丹彤

洒在海面上的时候

她,留连而又满载而归地走了

 

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大海母亲的亲妮爱抚,躍然诗行间。几年前,我读到这首童话般的诗,久久不能忘怀。今年去连云港旅游,在海滩看到了有许多小姑娘在捡贝壳玩,赶紧掏出相机留个影,赠給小诗人,望她多写大海的诗篇。

  杨 殷平

(江苏省农科院      南京20014

 

2021/7/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半导体
后一篇:月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