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室笔记(10)榕城往事悠悠
(2022-04-18 16:28:57)
紫藤室笔记(10)
榕城往事悠悠
——三坊七巷里的文坛才女谢冰心
民俗是由历史、文化的沉积而形成的,它多寄存在民宅等建筑物里。一座历史民宅都能透露出许多民情风韵,其中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
1911年同盟会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抛下八月身孕的妻子陈意映,为国捐躯。家人避居偏僻的“早题巷”。林家传了多少代的祖屋,就卖给了从长乐县迁来的谢姓人家。
这谢家有个孙女原名谢婉莹,就是后来以《寄小读者》闻名于文坛的冰心。据冰心晚年回忆说,她小时曾在祖父的书橱里看过祖上留下的家谱,“上面仿佛还讲我家是从江西迁来的,是东晋谢安的后裔。”她清晰记得,这大屋正房大厅的柱子上红纸写的对联,有“江左风流推谢傅”句,“谢傅”就是谢安,东晋的宰相。历史上,谢安家族曾在淝水之战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淝水岸边风声鹤唳”传为佳话。但东晋末年士族权贵为避战乱,多有南渡入闽者。这么说,入闽的谢家乃历史书香望族。冰心她从小就引以为荣,立志要在文学上做一番事业。
少女时期的冰心,从烟台回福州时,就住在她爷爷买下的这座房子里。她对这座有好几个院子的古老大宅院印象很深,79岁高龄时写下的随笔《我的故乡》,说是故乡的房屋,“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色。这所大宅院里,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厅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她还记得西院有一间书房叫“紫藤书屋”,里面有祖父写的楹联:
知足知不足
这是一对自勉的句子,并启迪后人对物质享受应知足才能长乐,对做学问应有不知足的求知精神。这对童年成长时期的冰心思想影响极深。
在这里,她读了很多书,有袁枚的笔记小说《子不语》、有福州人林琴南的译本《茶花女遗事》。这些环境和书籍培育了她的文学兴趣,遂有她日后在文学上的大发展。
这读书的兴趣,又是由她舅父无意中给培养起来的。那时她舅父在她家住了一段时期,每天晚饭后都给她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好听极了。但舅父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忙他自己的事了。她虽对故事的下文无限悬念,也只好等到第二天晚上再听。以后她咬了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有味了,迈开了自己看书的第一步。这时,她才十一二岁吧,就已把三国、水浒等四大名著读过一遍了。读了书就找伙伴交流。后来,遂从这“三坊七巷”里走出了榕城文坛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这是民国初年的事了。
而今,借此尚未消失的“三坊七巷”老屋,回眸20世纪初叶榕城三才女的人生历程。她们各有其寿,人生路程也不尽相同,但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然而,她们随着时光消逝,也渐渐淡出了这世界。这些往事,日后也只好让后人去回顾与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