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湖西村事》发《长江周刊》

(2013-03-31 12:18:28)
标签:

长江周刊

花径

湖西村

文化

分类: 文踪留影
散文《湖西村事》发《长江周刊》2013年3月29日《花径》副刊。多谢编辑丁老师!





湖西村事

    文/刘枫

    枣树墩

    枣树墩是一片田地的统称,在离村庄四五里路的山垅里,背依后山的余脉,前对龙王山和指鼻山,地势颇高。有田有地,种点什么庄稼,也不是很出货。

    打我记事起,就没在这一带看到一棵大的枣树。记得曾跟着父亲在这一片的山脚下挖过野生的小枣树,移回家门前来栽。有葫芦枣,也有米枣。但我的心里总有个疑问:不能就凭这些小野枣树,就叫它“枣树墩”吧?后来在枣树墩一带的地里做活,锄草\翻沟,时不时会在土里看到很多碎瓦片、小砖头,便暗想,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也是有人居住的村庄。但这村庄的人是迁移走了,还是怎么了,无人知晓,只有这“枣树墩”的地名,叫人记起它经历的沧桑。

    小时候,听奶奶讲过伯父虎口余生的故事。以前,我家在枣树墩有块开荒的地,那年打算种山芋,大伯父就起早去耕地。刚走到枣树墩,只觉得背后有个东西搭在肩上,气呼呼的。起先,还以为是哪个起早的人与他开玩笑,但过了好半天没人作声,他惊觉了。悄悄用手摸摸搭在肩上的东西,毛茸茸的,是老虎。冷汗一下子就把脊背湿透了。他不敢回头。据说是这兽搭在人肩上,单等人回头,就一口咬破人的颈脖子。也是命不该绝,恰在此时,我的一个表伯也起大早到枣树墩来耕地,赶着一头大筛角水牛,那牛“呼呼”喘气,加上铁链子抖得哗啦啦响,老远就听见,老虎竟惊走了。那之后伯父大病了一场。

    听了这个故事,我对枣树墩一直有种发毛的感觉。岂止是我,村里很多人在这一带的地里做活,在太阳下山之后,不等天煞黑,便会很快地收工。

    枣树墩一带也曾有过热闹的时光。

    在学大寨的年月,村里人想把枣树墩一带打造成样板田,就在背后山脚下开了一条沿山渠,从炮台山一直通到枣树墩,打算把八亩田水库里的水抽上来,送到枣树墩一带来浇地。这事要是做成的话,枣树墩就真是旱涝保收的仓库了。但那时没人认真做事,今天开会,明天运动,挖渠的人也是出工不出力,糊洋工。沿山渠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水终究没通,“旱涝保收”就成了一些喜欢扯闲篇的人话把子。再后来搞责任制时,哪家分到枣树墩的田地,心里都不是很痛快。这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些后悔,要是原来把水渠修成了,该多好!

    那年,省里来了一支地质勘探队,开着机器,日日夜夜在枣树墩一带钻探,田里、地里,打了好多深井,井口用混凝土封好,用红漆标了字。枣树墩附近的山上还开挖了探沟,前后大概有两年的时间。那时的传说是,这里要建个什么大厂子,会征用土地,地里的青苗山上的树,都会给钱。这一下,在村里人眼中,枣树墩身价大涨。在枣树墩有田地的,心里盘算着能发几大的一笔财,暗暗地欢喜,在枣树墩没田地的,就削尖脑壳,见缝插针挤去山边开点荒,栽点树,预备着将来也沾得财气,弄点钱。但天意弄人,后来工程移到了别处,枣树墩终于是没能醒过来。可惜。

    双墩

    双墩,是湖西村前方圆百里的太泊湖东部的一座小岛。

    站在村前一眼望去,小岛像一只反扣的木船,平坦而中间微微凸起的顶峰就是那船的底。若是从湖的南面看,小岛又像是一把太师椅,两边的扶手平滑而有质感。在湖的北面,看到的小岛又是一只靴子。

    在老辈们的传说中,双墩有着迷人的灵气。传说是三个神仙来此造王城,建两个土墩做城基。天帝命听得鸡叫三声必得完工,不料神仙们的谈话被一渔夫偷听到了。渔夫害怕神仙填掉了湖泊,无处捕鱼,便在神仙们刚开始挑土时,学起了鸡叫,惊得神仙丢下土担就飞走了。神仙们倒下了这一挑土,就长了一个土墩,但后人还是把它称作“双墩”。讲到这里,老辈们咽下口水,说:“要不然,我们这里就是小南京了。”话语中透出无限的惋惜。

    太泊湖烟波浩渺,双墩独峙湖中,尽管不是很高,却也有些伟岸的气势。湖中再怎么涨大水,也不能没了双墩的顶。要是真的水漫双墩的话,恐怕沿湖两岸的人家就都会被大水冲了。也有老人说,这双墩,是太泊湖的镇湖之宝,无事是不能随随便便就上双墩的,怕惊了神灵。

    以前,双墩上有很多野鸭,也有天鹅。一飞起来,成群结队,欢叫声响好几里远。夏天时,有船的人会悄悄上岛,去捡野鸭和天鹅的蛋,不仅自己家里吃,还拿去卖,变换些零用钱。双墩岛上还盛产羊马兰、黎篙,在瓜菜代的年月,这些东西可是宝啊,不知救了多少人度过饥荒。双墩一带的水比较深,春夏天,湖水翻着白浪。水下的土质也肥,湖中的大鱼多喜欢聚游在此。以前打腰货网的但凡在这一带下一网,必定有满舱的鱼跳。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上到双墩,都不可能空手而归。特别是在湖上行船的,若有一日遇上突起的大风,一时半时回不到岸边,那就径直钻到双墩怀里,在那里,便能得到一种稳重的依靠。

    我从小不会水,更不会弄船,对能上双墩的人,心里有太多的羡慕,就像是地上看月亮一样。

    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年,第一次登上了双墩。六月里,正赶上防汛,堤坝上要加石头护坡,村里便派人在双墩开山炸石,用船运回来,堆铺在堤坝的迎浪坡面。我便跟着运石头的船来到双墩,来来回回几趟,搬运石头。抽空我还特意爬到双墩顶上去看看,好几个采石的塘口,遍地是炸下的石头和碎石碴,双墩近处的湖水都浑得像是泥汤。心中对双墩的神秘感像一下子被湖水洗掉了。那年的冬天,又接着挑双墩大坝,护坡的石头也是从双墩取来,板车拉,扁担挑。每日里有震耳的炮响,加上水面的和声,传向老远,双墩的四面都被炸得豁了好大的口子。再从湖边看双墩,满是硕大的伤疤,丑。

    因为开采石头,双墩表皮的泥土被掀开,随雨水冲走了。双墩上除了呲牙咧嘴的石头,还有数得清的茅草和荆棘,树是找不到的。也寻不到野鸭和天鹅的影子。下网捕鱼的船都要绕着双墩,怕水下有石头绊住了网脚。沿湖的人一抬眼就看到苦着脸的双墩,心头都是酸酸的。有一年,村里搞植树造林,安排人到双墩上栽树,挖坑,还特意从湖中捞土来回填树坑,想把它改造改造,费了老大的劲,栽了不少苗,结果一颗也没成活。

    到今天,双墩依然是任由波浪淘洗着百孔千疮的胸膛,默默地数着流年。

    娘娘庙

    娘娘庙原来就建在大灰山临江一面的绝壁上。老人们说,娘娘庙气势巍峨,俯瞰大江流水,护佑往来船只,香火很是旺盛。方圆百里,都有名气。

    娘娘庙的由来,据传说,是一位举子进京赶考,舟过此地,忽遇大风浪,激流直卷。举子忙祷告许愿,求菩萨保佑,若得中功名,当建寺庙塑金身。愿一许过,风浪即平,举子轻舟直行,考场顺遂,功名得就,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一次,他奉圣命出朝巡按,官船又过此地,陡然大雾弥天,船在江心直打转。巡按猛然记起前番所许之愿,忙命舟船告岸,焚香祷告,即日择基修庙。庙基选在江边悬崖陡壁之上,工人们不敢施工。建庙之日,又是漫天大雾,独留庙基一块,清晰如常,工人就像在平地做事一样。不一月,庙即建成。庙中祀奉白衣娘娘金身,人们就将此庙称为“娘娘庙”。过往船只,都受白衣娘娘的庇佑,平平安安。

    娘娘庙就这样屹立在峭壁上。抗战时,国民党军队在娘娘庙山上修炮台,也没有敢拆了娘娘庙。在鬼子进攻时,炮火也没有打坏娘娘庙,人们都说是白衣娘娘显灵。殊料世事沧桑,娘娘庙终究难逃被拆的劫数。1954年长江大水之后,经过协商,江北派人来江南采石护江堤,娘娘庙山也被选作采石场,高高的娘娘庙被拆了,作为庙基的石壁成为采石的主塘口。几炮过后,原来的悬崖峭壁也被炸得一塌糊涂,百孔千疮。

    据父亲说,娘娘庙山下,原来还有桅杆石,石头长得老高,像极了船的桅杆。还有狮子石,好雄伟,比村里人舞狮子灯扎的狮子好看得多。这些都在那次采石中炸掉了。一提起这事,大家都觉得可惜,要是留到现在,娘娘庙是多么好的旅游资源啊。

    娘娘庙山上,在原来的庙基下,据说有一个山洞,曾有大胆的人举着松明火把,在里面走了两天两夜,没走到头,只得退出来。有一年,香山开石头也炸出一个山洞,有人在洞里找到了不少好玩的石头宝贝。消息使村里的人兴奋了,便有人成天在娘娘庙山上转悠,也想到娘娘庙下的山洞里去找出点什么。但在山上遍寻不到洞口,原来,这个洞口早就被开山炸石的碎石碴封堵死了,影子也没有,谁也没办法再找到了。那洞到底通向哪里?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再也不可能探知了。

    娘娘庙,留给后人的,除了一个地名,更多的是遗憾,是神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