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吉格罗朵
吉格罗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87
  • 关注人气:8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2017-03-29 11:35:41)
标签:

《姑苏繁华图》

图中有留园

搬到半塘桥

拼接街一条

旅游

分类: 3)姑苏风光
 
佳景涵碧藏半塘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擅长人物、花鸟草虫的苏州籍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盛世滋生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年前,《姑苏繁华图》曾被借到苏州博物馆展出,轰动一时,苏州人纷纷前往观赏,领略家乡先贤笔下250年前的盛世风光。
     日前搨了篇《姑苏繁华图,何处赏全景》,接着这话题再续一篇《姑苏繁华图,留园迁半塘》,说说现下对《姑苏繁华图》解释的一些疏遗和差错。
      或许,有人一看本文的题目,便摇头了。
    因为到如今,人们都认徐扬250年前绘制的巨幅长卷<姑苏繁华图>整个画面自苏州城西灵岩山起,由木渎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自狮山何山之间,入苏州城、经盘、胥、阊三门,一路街河景观,至虎丘山止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街的景物
    这一街按现下普遍说法就是山塘街。而留园在阊门到枫桥的枫江北侧下塘街上<姑苏繁华图>和留园似乎搭勿上关系。
    且慢!先仔细看看两幅<姑苏繁华图>阊门外长街的画面再说。
图1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图2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图1图2连起来,便是所谓<姑苏繁华图>中苏州阊门外一条街,在众多解释词中都众口一词,是"山塘街",依据是可以从河上自右至左,第一丶二两顶单跨石拱桥圆拱上桥额"山塘桥""半塘桥"。

   不过,细细辨认,就有趣了。将图1长街前半段部分放大细看。

   图3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先看前段(图1)左侧半幅(图3),图中主景为一座单跨石拱桥,及北岸沿河街市,而街市后这橢圆形红线內绘制着一个林。
    园子可清晰看到西部小山,山上有一只笠形亭。小山右侧园落...整个花园宽度与沿街四门面相对,宽阔进深。花园最东侧后部靠红线,还可看到凸起一块硕大的假山石。
    苏州人都清楚在山塘街上除虎丘和山下的塔影园,并无其他名园的历史记载。
虎丘和塔影园的位置在山塘街西端,徐扬已绘制在画幅末端小桥之西(图2可见),清晰可见。
    那么,这又是什么花园?徐扬如此完整丶逼真地绘入他化了整整24年心血的<姑苏繁华图>
    假使不受桥额迷惑,就看这跨塘的单孔石拱桥和桥西北花园的位置,及花园前一带街面建筑的形态,即使与徐扬绘画相距250年,只要方位感強些丶熟悉点苏州名胜的人都明白,这与上津桥丶留园门前的景仍观极为相似。
 
图4 现今留园平面图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而图上这样佈局的园林,与如今留园平面图一对照,便可知晓,与留园基本一致。(见上图4 留园平面图)
    那只亭子,明显就是留园西部小山上的舒啸亭,假山石就是赫赫有名的宋代花石綱遗物--冠云峰。
 
雪中留园舒啸亭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下塘街,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   
   清末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在太平天国战乱前后都到过留园,作《留园记》,盛赞留园,并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显然,留园--明末清初的东园,在苏州阊门外,"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中,早负盛名,已是当时首屈一指众所周知的著名宅园。
   姑苏繁华图》中,在木渎镇一段中,徐扬精心绘入了如今很少人知晓,当时名气也不会胜过东园的遂初园。显然,这阊门外闹市中的"吴下名园之冠",不会不入以期讨好乾隆皇帝,谋得大好前程的徐扬之法眼,而被遗漏。却却是,徐扬移花接木,把下塘街下津桥畔的如今仍赫赫有名的被称作"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搬到了山塘街半塘桥畔,同样成为《姑苏繁华图》上的一景。
      其实,虽然《姑苏繁华图》这一街,被称山塘街,河上石拱桥桥额标为"山塘桥""半塘桥"。但严格地说,这街不仅仅是山塘街,也不是留园搬到了半塘徐扬浓缩了苏州这富贵风流之地水街风情,艺术地选择这一街区的精华局部拼接而成的一条街
 
上津桥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如果图1,2相联一起看,这条河上从右至左三顶跨塘单孔石拱桥,不是更近似阊门到枫桥的上塘河上"渡僧桥丶上津桥丶下津桥"三座桥的形态吗?事实上,从明代到太平天国战乱被毁前,阊门到枫桥水巷两侧街市才是苏州最繁华的地方,远超山塘街
    而从图幅中这段街区东头街景看(图5),红线所圈自上而下三处,1)才是山塘桥;2)应是渡僧桥;3)分明是沿环城河的南浩街一带景象。
图5

《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姑苏繁华图长卷上,这段街市中与"东园"西侧相邻,还可见一红墙四围,殿宇重重,旌旗飘飘的一处所在。(图6红线所圈处)

     西园?没错!当时的吴门首剎,徐扬岂会遗留,自然在图中画了一笔。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原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时间约在16世纪中叶。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为弘扬"律宗",改名戒幢律寺,俗称"西园"。西园寺在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前为律宗道场法会盛极一时江南名刹。

图6《姑苏繁华图》留园搬半塘
     姑苏繁华图》,无疑是纪实的艺术长卷。尽管徐扬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可以说他画中每一处描绘的景观,基本都和当年苏州的实景相对应,决非凭空捏造,都可一一找到出处。

    就如这阊门外一段河街景观,徐扬便是运用了所谓"散点透视技法",浓缩了苏州阊门城外的景观,把留园(当时的东园)藏进了拼接而成街景之中。

    如此手法,作者姑苏繁华图》中使用不止留园一处,且待续篇,慢慢细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