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3

(2012-11-04 14:54:59)
标签:

钟馗

中国

后汉书礼仪志

端午节

江乡节物词

分类: 知识文化

  ◎上巳节(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 “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古代上巳节活动: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 

  流觞曲水,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此时野合,有所不禁。近世仍未绝迹,《善化县治》中就有记载。 

  宋代以后,上巳节风俗渐渐衰微。

  ◎立夏节:

  立夏节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的仪式。近代民间,有尝新和秤人之习,此日人们把将熟之小麦、大麦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或用秤秤人之轻重以祈福。立夏节民间严禁家人坐在门槛上。许多人还习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立夏,浴佛节,药王生日

  立夏: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四月初,阳历的五月五日或六日。为夏了的开始。古代此日天子亲率公卿出南郊,举行迎夏之礼,众皆穿赤衣,以符夏神赤帝之意。至明清时,江南一带有烹新茶、尝新、供祖先、秤人诸风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斋)。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失说。”古代诗文中,“初夏”、“孟夏”、“首夏“夏首”亦指立夏。唐太宗《初夏》诗:“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家以侈丽相竞,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鲜艳夺目。”清顾禄《清嘉录.四月.立夏见三新》:“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供神享先,名曰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狮、馒头、面筋、芥菜、白、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又《四月.秤人》:“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

  浴佛节:

  民间宗教节日。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诞辰。寺院至此日以香汤浴佛,并煮乌米饭,施与信众,民间有放生活动,店肆中亦作乌米糕,居民皆买归供佛。起于六朝,后世沿之。《高僧传》:“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以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会,舟楫甚盛,略如春时小舟,竞买龟鱼螺蚌放生。”清顾禄《清嘉录.四月浴佛》:“僧尼香花灯烛,置铜佛于水盆,妇女争舍钱财,曰浴佛。居人持斋礼忏,结众为放生会,或小舟买龟鱼螺蚌,口诵《往生咒》放之,竟日不绝。”又《四月.阿弥饭》:“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名曰阿弥饭,亦名乌米糕。”又引《吴县志》:“僧家以乌叶染米,作黑饭赠人。”龙佩芳《脉药联珠》:“取天南烛叶,煮法渍炊之,名黑饭,故俗又名乌米饭。”

  药王生日:

  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以间于此日祭祀药王。药王指春秋时大医学家扁鹊,民受其惠,除了其家鄚县外,各地多有立庙祀之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为医或在齐,敬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裴骃集解:“郑,当为鄚。鄚,县名,今属河间。”司马贞索引:“勃海无郑县,当作鄚县,音莫,今属河间。”清吴梅村《过鄚州》诗:“香火年年赛药王。”清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药王庙,专祀扁鹊。四月二十八日,贺药王生日。”《清一统志》:“药王庙在任丘县鄚州城东北,祀扁鹊。”清顾禄《清嘉录.四月.药王生日》:“二十八日药王生日。医士备分烧香,骈集于(苏州)洙泗巷之三皇庙,即医这也。郡县医学官司香火。卢家巷亦有药王庙,诞日,药市中人击牲设醴以祝嘏。或集众为会,有为首者掌之,醵金演剧,谓之药王会。”按:鄚,唐代县名。故城在今河北省任丘市北。

  ◎端午(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

  端午: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端午民俗

  粽子: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挂钟馗:

  传说唐玄宗因病昼卧。梦一大鬼破帽蓝包、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终南进士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玄宗梦觉而疾愈,命画家吴道子图其象。其说自唐时始传,时翰林院例于岁末进钟馗像,皇帝并以之赐大臣。民间亦是悬像于门首,谓可驱邪逐鬼。唐、宋时挂钟馗像多在岁首,其后则改在端午。唐张说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有《代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宋沈括《补笔谈》:“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模搨吴道子钟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清顾禄《清嘉录.五月.挂钟馗图》:“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

  端午景:

  亦称“端午节物”。指端午节供养玩赏吃用诸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清顾禄《清嘉录.五月.端五》:“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赤口白舌帖子:

  宋代民间于端午节时书写的一种帖子,谓能免除因口舌引起的纠纷灾祸。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襘。”《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按,唐、宋时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女儿节:

  明清两代端午节的别称。其时,小姑娘簪戴榴花,已嫁之女则回娘家省亲。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儿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时日为女儿节。”《宛平县志》:“五月五日......幼女佩纸符,簪榴花,曰女儿节。”《张北县志》:“各家赶节前,搬请出嫁之女吃粽子,节后再送回。”

  悬艾:

  亦名“插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代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束为人形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注:“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宋吴自牧《楚梁录.五月》:“家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明张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槴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绪《左云县志稿》:“五月初五日,天中节。插艾,食角黍,饮雄黄酒。”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朋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

  长命缕:

  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刀兵之灾,故称。《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五彩,辟五兵也。”清顾禄《清嘉录.五月.长寿线》:“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结五彩索系小儿臂上,即古之长命缕也。”诗曰:“编成杂组费功深,络索轻于臂缠金。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

  天师符:

  民间端午节期贴在门上的符。为禳镇之一种。上绘天师或钟馗像,意在驱除疫病毒虫,保佑全家健康。亦称“灵符”、“五雷符”等。其俗源于汉代。《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符,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家家买桃、柳......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物》:“插门以艾......家各悬五雷符。”清顾禄《清嘉录.五月.贴天师符》:“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贻自梵氏者,亦多以红、黄、白纸,用朱墨画韦陀镇凶,则非天师符矣。而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画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受符者必至院观拈香,答以钱文,谓之符金。”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道家于端午送符,必署天师二字,以见其神。受者皆答以钱米。”诗云:“研将朱任鸦涂,春蚓秋蛇认得无?但乞人施五斗米,全家饱食仗灵符。”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灵符。”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师符》:“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

  五毒:

  指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种有害于人的毒虫。端午节,民间有挂五毒图于门户及在儿童手臂或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其意在禳避病害,以求平安。源于宋代,五毒后世名目不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进入夏季时除害灭病的愿望。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晰蜴等,谓之‘毒虫’。”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簪佩各小纸符,或五毒、五瑞花草。”清顾禄《清嘉录.五月.五毒符》:“尼庵剪五色彩线,状蟾蜍、晰蜴、蜘蛛、蛇蟀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虫,谓之五毒符。”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午日扇上画蛇、虎之属,数必以五,小儿用之。”

  ◎夏至节:

  在农历芒种后十五天为夏至,该日日照最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时河南民间多以食凉面条为庆,俗称“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节在汉代已有,宋代官员还放假三天。

  ◎雨节(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山东民间又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鄄城传说,这天还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梁山传说此日“关公磨刀斩小妖”。临沂传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淄川传说,“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谣唱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民间以为,如果五月十三这天不下雨,而且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一定是大旱之年。旧时,一些地区往往举行祈雨仪式,以郓城最为隆重。郓城上至知县,下至百姓,都要参加祈雨仪式。县志记载,从明代以来,有几十个知县祈过雨。民间祈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大王、佛爷和关老爷显灵。民间把宋代因不满贾似道当政投水而死的谢绪尊为大王。据说,他生时关心人民疾苦,死后,百姓有求必应。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人们把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盘子里,供在神棚里,然后焚香烧纸,叩头祈祷。请关老爷显灵的仪式比较复杂,也比较常见,把关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晒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浇湿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动,就代之以“扫佛”等活动。

  ◎分龙节(五月二十):

  夏历五月二十是分龙节。现在通常的看法都认为这是毛南族和畲族的节日,其实华夏民族的分龙日才是正源。据考证,分龙节最早来源于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 

  《左传》云:“龙见而雨”。这里的“龙”,即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左传》:“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分龙节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原来生活在一起的五条龙都要分开,各主一方晴雨。如果这一天还不下雨,人们就会考虑是否需要祈雨。宋代已有此节,民间认为分龙日次日如雨,则多大水。民谚云,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江南地区有以此日演习救火之俗。 

  分龙节复兴,最有意义的是雩舞等巫仪民俗舞蹈的整理和保存。“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的这段记述展示了往日华夏巫仪民俗的兴盛和丰富多彩,建议政府积极为民众发掘、整理雩舞、商羊舞等经典的华夏舞,作为分龙节的民俗展示活动。 

  ◎天贶节(六月初六):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所以这一天也是“姑姑节”。

  ◎观莲节(六月二十四):

  夏历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观莲节(2006.07.19),民间以此日为荷诞,即荷花生日。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成为汉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

  六月六,伏日,立秋

  六月六:

  民间节日。北宋时为天贶节,谓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出于真宗及王钦若的伪托。天贶,即天赐之意。至南宋时,将此日作为崔府君诞辰。崔府君,东汉时人,宋高宗谓其曾有磁州“护驾”,乃建宫观于临安崇奉香火,也出于统治者的假托。当时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每逢此日,宫廷差使臣降香设醮,都人士女除至观献香,以求护佑外,则多为避暑之游。至明、清时,又有晒衣晒书、浴猫狗等习俗。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初六日,敕封护国显应兴福普佑真君诞辰,乃磁州崔府君......此日内庭差天使降香设醮,贵戚士庶,多有献香化纸。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为玩,姑借此以行乐耳。”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六月六日,晒鸾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緼,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顾禄《清嘉录.六月.狗饋浴》:“谚云:六月六,狗饋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清郭麟《浴猫犬词》:“六月六,家家猫犬水中浴。不知此语从何来,展转流传竟成俗。”又:《六月.晒书》:“六日,故事:人家曝书籍图画于庭,云蠹鱼不生。”

  伏日:

  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

  洗象:

  明清时,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往往河两岸观者万众,其情形多于诗人吟咏见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洗象》:“銮仪卫则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牐水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又,明徐渭有《宣武门河看洗象》,清王士祯有《洗象行》咏其事。

  乘风凉:

  吴地夏夜纳凉消暑之称。清顾禄《清嘉录.六月.乘风凉》:“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榭,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暑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典,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盲女、瞽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六月二十四日,画般箫鼓竞于荷花荡,观荷纳凉。”

  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七月初,阳历的八月七或八日。古代至此日,天子亲率公卿大夫迎秋于西郊。汉代,于郊礼之后,皇帝并须射死一牲,荐于宗庙。后代立秋之日,有插戴楸叶、食豆水、西瓜、饮烧酒诸俗。又俗传此日若雷鸣及有虹,则有害农稼。《后汉书.礼仪志》:“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礼毕,皆衣绛,至立冬。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斩牲之礼,名曰驱刘。”宋范成大《立秋》诗:“析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宋吴自牧《梦梁录.七月》:“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城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清顾禄《清嘉录.七月.秋毂碌收粃谷》:“立秋日雷鸣,主稻秀不实。谚云:‘秋毂碌,收粃谷。’......范《志》又云:‘立秋后虹见,为天收,虽大稔亦减分数。’“范《志》,指宋范成大《吴郡志》。又《七月.立秋西瓜》:“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盖本《豳风》‘七月食瓜’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