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题之答题步骤
(2011-02-11 17:33:04)
标签:
中原路诗歌鉴赏步骤思想感情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基础 |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谐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它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但是,正是这日臻完善的命题使得古诗词的鉴赏对学生构成了一个“难关”,为什么?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问题也可以千变万化,《考试说明》将古诗词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但对于学生,即使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是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以致做题时迷迷糊糊的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环节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而作为考试内容之一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诸文字,这就有一个清晰准确严谨表达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答题中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又没有遗漏呢?
常规的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身以及可能有的注释,先对诗歌有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可以说,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但是,尽管每道题的答案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答题时毫无规律可循,所以,我想引导学生强化答题类型意识,从设问的考点和角度,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寻找答题的规律,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技巧。
综观这几年的诗歌鉴赏题,依据考点,它的问题设置主要有这几种类型:意象意境型、表达技巧型、语言特色型、炼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型、比较评价型等。
一、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描摹出主要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案或图景后,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炼的话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提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回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的景象,(步骤一)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残春图。(步骤二)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步骤三)
二、 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例如: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提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回答: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步骤二)来烘托鹰的形象。(步骤三)
三、 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如:
金昌绪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多用口语,(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句)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简析某字在某句中的表达效果。联系全诗,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妙处、作用)。某字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情境,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如: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提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回答:“诗眼”分别是“咽”“冷”。(步骤一)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二)“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步骤三)
五、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写什么,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怎样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此点一定要结合诗句本身灵活运用,因为在此类型题的考查中也许所选诗歌并未涉及技巧的考查)
3、为何写,抒发什么情感,或反映什么社会现实、表现什么情趣、寄托什么情怀等。
例如: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六、评价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只是前六类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例如:
杜 牧
七、比较评价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例如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 头 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提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回答: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以上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诗歌鉴赏答题类型的一些总结,因为诗歌鉴赏术语的积累已经不属于解题步骤,在此没有讲解。而本文所写的也只是诗歌鉴赏过程中的一部分,希望可以帮助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使其表述的更清晰严谨。
总之,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答题步骤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更希望在今后的诗歌鉴赏中力求做到紧扣问题,回归诗歌;运用术语,适当展开;明确步骤,表述严密;自圆其说,大胆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