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练习

(2010-11-30 13:46:39)
标签:

蔺相如

京邑

连词

叔孙通

介词

教育

分类: 练习试卷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练习

 

高考演练

(2000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因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及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2001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3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2004年)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 、  奸吏战其私,然无所恶艾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辆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D、如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府使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006(福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2006(广东)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竟给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2006安徽)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006辽宁)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2009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管接待宾客及赞礼。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筑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①及项梁之薛筑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筑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①度吾所能行为之筑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因”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于是”;B.前一个“之”为动词,译为“到”,后一个“之”为助词,表修饰,译为“的”;C.前一个“以”为介词,译为“按照”,后一个“以”为助词,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之类的界限;D.前一个“所”为助词,用在动词短语“能行”之前,构成“所”字结构,表能够做到的礼仪,后一个“所”和“为”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表被动。
    【答案】A。

 

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与例句中的“则”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非死则徙尔
    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④相同,②⑤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⑤不同
    C.③④不同,②⑤相同
    D.④⑤不同,②③相同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夫差与之成而去 ④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⑥余闻而愈悲
    A.①④筑⑤⑥筑②③
    B.①筑④筑②③筑⑤⑥
    C.①筑②⑤筑③⑥筑④
    D.①筑②筑③⑥筑④⑤
    6.下列句中“之”字,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作《师说》以贻之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⑨吾欲之南海 ⑩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A.①④筑②⑩筑③⑦筑⑤筑⑥⑧筑⑨
    B.①④筑②⑩筑③⑦筑⑤⑥筑⑧⑨
    C.①④筑②③筑⑦⑩筑⑤筑⑥⑧筑⑨
    D.①④筑②③筑⑦⑩筑⑤⑥筑⑧⑨
    7.下列句中“乃”字按意义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②乃能衔哀致诚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⑧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⑨家祭无忘告乃翁 ⑩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A.①④筑②⑥筑③⑤筑⑧⑩筑⑦⑨
    B.①④筑②⑥筑③⑤筑⑦⑧筑⑨⑩
    C.①⑧筑②④筑③⑤筑⑥⑩筑⑦⑨
    D.①⑧筑②④筑③⑤筑⑥⑦筑⑨⑩
    8.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③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④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⑤其一犬坐于前 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⑦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⑧则齐国其庶几乎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⑩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⑨筑②③筑⑤⑥筑⑦⑧筑④⑩
    B.①④筑②③筑⑤⑥筑⑦⑧筑⑨⑩
    C.①④筑②③筑⑤⑥筑⑦⑨筑⑧⑩
    D.①⑨筑②③筑⑤⑥筑④⑦筑⑧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筑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①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筑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筑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筑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筑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①隐于壶山之阳筑②室西连于中闺
    C.①待以师傅之礼筑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①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筑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此则京邑之人也筑②无以,则王乎
    B.①不出,火且尽筑②臣死且不辟,卮酒安足辞
    C.①广遂上疏乞骸骨筑②于是怀古,遂投汩罗而死
    D.①及其执丧,哀毁过礼筑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子路率尔而对曰筑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①宜戮讼者,以谢冤魂筑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C.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筑②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筑②且尔言过矣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顷之,目似瞑,意暇甚筑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①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筑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筑②宋何罪之有
    D.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筑②杀臣不亦枉乎
    1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旧朝①,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②,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注】①旧朝:即北宋,相对于新朝(南宋)而言。“旧朝”实指已沦陷的中原一带。②行在:即“行在所”,封建帝王所在的地方。宋高宗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都,称临安为“行在”,也即是行都。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及在京军中筑②金将追之不及
    B.①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筑②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
    C.①义端一夕窃印以逃筑②何以复命
    D.①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之筑②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通关目标13:
【通关演习】1.D(D项与例句均表转折,可译作“却、可是”。A项“则”可译作“就”;B项“则”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作“是、就是”;C项“则”可译作“原来是”)。2.A(①④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②在句中表停顿,不译;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⑤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3.C(A、B、D均为副词,“暂且、姑且”;C项为副词,“将、将要”)。4.B(B项与例句均为“所”字与动词相结合,形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A项为名词,表处所;C项“为”和“所”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D项“所”和“以”连用,组成“所以”的固定格式,表凭借,可译为“用来……的”)。5.C(①通“尔”,译为“你的”;②⑤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③⑥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④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6.A(①④指代人或事物,可译作“他、它、他们、它们”;②⑩指示代词,可译作“此、这”;③⑦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的”;⑤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⑥⑧助词,有提宾的作用;⑨动词,可译作“到、往”)。7.C(①⑧为副词,可译作“于是、就”;②④为副词,可译作“才”;③⑤为副词,表转折,可译为“竟然,却”;⑥⑩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⑦⑨表示指代,可译为“你的”)。8.A(①⑨代自己;②③代词,可译作“他(们)的”;⑤⑥用于数词前,可译为“其中的”;⑦⑧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④⑩代词,可译作“那个”)。9.B(A.其:①代词,指代“家犹国,国犹家”这两句话;②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C.焉:①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不译;②代词,指代前文的“师”。D.若:①连词,表假设;②代词,“你”,在文中指代项庄)。10.D(A.为: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替、给。B.于:①介词,相当“在”,表处所;②介词,相当于“同”、“和”,表对象。C.以:①介词,用、拿;②介词,因为。D.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11.D(A.则:①表肯定的副词,就是;②连词,那么。B.且: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尚且。C.遂:①连词,表承接,于是、就;②表结果的副词,最终。D.及:①②均为“等到”之意,表时间。)12.A(A.两个“而”均为连词,都表修饰,不译。B.以:①表示目的的连词,用,用来;②表顺接关系的连词。注意,同为连词,试卷也考查二者的细微区别。C.则:①假设句中表结果的连词,那么;②连词,表顺承,就。D.且: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示更进一层说,况且)。13.D(A.之:①助词,补足音节;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也:①用在句末表判断;②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C.之:①句中音节助词;②起提宾作用的助词。D.两个“乎”字都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14.D(两个“之”均为代词,指代僧人义端。“说之”意为“劝说他”。A.及:①副词,意为“到、等到”;②动词,意为“赶上”。B.乃:①表判断的副词,是;②表承接的副词,于是。C.以:①顺接连词,相当于“而”;②介词,意为“用、拿”)。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入,具告沛公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B.不出,火尽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C.善战者其势而利导之   相如持璧却立
  D.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于其身也,耻师焉
  2.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抚军不忘自     渔人一一为具言
  B.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熙熙,皆利来
  C.吾汝毕力平险     陈涉少时,尝人佣耕
  D.犹且从师而问     过而能改,善莫大

  3.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故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C.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吾又何怨今之人     生吾前其闻道也
  4.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爱子,择师而教之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B.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今蒋氏观之,犹信    贵近知远
  D.不阙秦,将焉取之    舍之,吾不见其毂觫,无罪而就死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yuè,煮)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东坡文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于是治园圃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C.而园之北,城以为台者旧矣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人固疑余不乐也        吾妻美我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之欲无穷    嬴闻如姬父为人
  B.名其台曰“超然”   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C.而不游物之外   得复见将军
  D.苟全之计      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
  7.下列各句加横线字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

  A.积土成山,风雨兴
  B.然力足于至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D.故钱塘之人日日候
  8.下列各句“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夫所谓求福辞祸者
  B.自其内观之
  C.是以美恶横生,忧乐出焉
  D.闻赋之
  9.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常眩乱反复
  B.可乐者常少
  C.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D.而其东卢山
   10.下列各句“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去取之择交

  A.宜百姓之谓我爱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以吾一日长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答案)

  1.该题考查到四个文言虚词,A项“乃”均为副词,“才、就”之意;B项“且”均为副词,但是意义有细微区别,一是“将要”之意,一是“将近”之意;C项“因”主要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第一句是此用法,第二句“因”为连词,应译为“于是”;D项“则”均为连词,作连词时其义项最多,该项中一表承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事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一表转折,译为“却”。答案:A。2.A项均为“所+动词”结构,用法意义相同;B项“为”均作介词,一是“因为”,一是“为了”;C项“与”,前句为连词“和”,后句为介词“替”;D项“焉”,前句为代词“他”,后句为兼词“于之”。答案:A。3.A项均为“之”的动词用法,“到……去”;B项均为表被动的介词;C项“而”均为连词,但前句为并列连词,后句为表修饰的连词;D项均为介词,相当于“于”。答案:C。4.A项均为人称代词“他的”;B项均为疑问代词“为什么”;C项均为介词“根据”;D项前句为假设连词“假如”,后句为代词“这样”。答案:D。5.A项均为连词“因为”;B项均为指示代词,前句为“那里的”,后句为“其中的”;C项都是连词“依靠,凭借”;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B。6.A项均为助词,前句为“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的东西”,后句为“为+所”,表被动;B项前句为连词,可译为“并且”,后句为副词,可译为“暂且”;C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D项前句为动词,可译为“做为”,后句为介词,可译为“替”。答案:C。7.例句为兼词“于之”。A项为兼词“于之”,可译为“在那里”;B项为代词,可译为“那里”。C项为语气词,可译为“呢”;D项为代词,可译为“那里”。答案:A。8.这几句中的“而”均为连词,例句表修饰关系。A项表并列关系,不译;B项表示修饰关系;C项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项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答案:B。9.“则”主要用作连词,有时也作副词,本题A、B、C三项均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译为“那么”。D项为表强调的副词,可译为“就是”。10.A项为语气助词,可译为“啊”;B、C、D项与例句均为介词,相当于“于”。答案: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