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练习
(2010-11-30 13:46:39)
标签:
蔺相如京邑连词叔孙通介词教育 |
分类: 练习试卷 |
高考演练
(2000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及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2001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3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2004年)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辆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D、如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府使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006(福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C且七十子之徒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2006(广东)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给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2006安徽)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006辽宁)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2009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管接待宾客及赞礼。
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注】①旧朝:即北宋,相对于新朝(南宋)而言。“旧朝”实指已沦陷的中原一带。②行在:即“行在所”,封建帝王所在的地方。宋高宗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都,称临安为“行在”,也即是行都。
( )
通关目标13:
【通关演习】1.D(D项与例句均表转折,可译作“却、可是”。A项“则”可译作“就”;B项“则”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作“是、就是”;C项“则”可译作“原来是”)。2.A(①④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②在句中表停顿,不译;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⑤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3.C(A、B、D均为副词,“暂且、姑且”;C项为副词,“将、将要”)。4.B(B项与例句均为“所”字与动词相结合,形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A项为名词,表处所;C项“为”和“所”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D项“所”和“以”连用,组成“所以”的固定格式,表凭借,可译为“用来……的”)。5.C(①通“尔”,译为“你的”;②⑤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③⑥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④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6.A(①④指代人或事物,可译作“他、它、他们、它们”;②⑩指示代词,可译作“此、这”;③⑦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的”;⑤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⑥⑧助词,有提宾的作用;⑨动词,可译作“到、往”)。7.C(①⑧为副词,可译作“于是、就”;②④为副词,可译作“才”;③⑤为副词,表转折,可译为“竟然,却”;⑥⑩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⑦⑨表示指代,可译为“你的”)。8.A(①⑨代自己;②③代词,可译作“他(们)的”;⑤⑥用于数词前,可译为“其中的”;⑦⑧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④⑩代词,可译作“那个”)。9.B(A.其:①代词,指代“家犹国,国犹家”这两句话;②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C.焉:①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不译;②代词,指代前文的“师”。D.若:①连词,表假设;②代词,“你”,在文中指代项庄)。10.D(A.为: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替、给。B.于:①介词,相当“在”,表处所;②介词,相当于“同”、“和”,表对象。C.以:①介词,用、拿;②介词,因为。D.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11.D(A.则:①表肯定的副词,就是;②连词,那么。B.且: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尚且。C.遂:①连词,表承接,于是、就;②表结果的副词,最终。D.及:①②均为“等到”之意,表时间。)12.A(A.两个“而”均为连词,都表修饰,不译。B.以:①表示目的的连词,用,用来;②表顺接关系的连词。注意,同为连词,试卷也考查二者的细微区别。C.则:①假设句中表结果的连词,那么;②连词,表顺承,就。D.且: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示更进一层说,况且)。13.D(A.之:①助词,补足音节;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也:①用在句末表判断;②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C.之:①句中音节助词;②起提宾作用的助词。D.两个“乎”字都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14.D(两个“之”均为代词,指代僧人义端。“说之”意为“劝说他”。A.及:①副词,意为“到、等到”;②动词,意为“赶上”。B.乃:①表判断的副词,是;②表承接的副词,于是。C.以:①顺接连词,相当于“而”;②介词,意为“用、拿”)。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良乃入,具告沛公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不出,火且尽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抚军不忘所自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C.吾与汝毕力平险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犹且从师而问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4.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贵以近知远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选自《东坡文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于是治其园圃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之所欲无穷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且名其台曰“超然”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而不游于物之外 得复见将军于此
D.为苟全之计
7.下列各句加横线字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然力足于至焉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8.下列各句“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
B.自其内而观之
C.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D.闻而赋之
9.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我常眩乱反复
B.则可乐者常少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而其东则卢山
例句: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以吾一日长乎尔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答案)
1.该题考查到四个文言虚词,A项“乃”均为副词,“才、就”之意;B项“且”均为副词,但是意义有细微区别,一是“将要”之意,一是“将近”之意;C项“因”主要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第一句是此用法,第二句“因”为连词,应译为“于是”;D项“则”均为连词,作连词时其义项最多,该项中一表承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事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一表转折,译为“却”。答案:A。2.A项均为“所+动词”结构,用法意义相同;B项“为”均作介词,一是“因为”,一是“为了”;C项“与”,前句为连词“和”,后句为介词“替”;D项“焉”,前句为代词“他”,后句为兼词“于之”。答案:A。3.A项均为“之”的动词用法,“到……去”;B项均为表被动的介词;C项“而”均为连词,但前句为并列连词,后句为表修饰的连词;D项均为介词,相当于“于”。答案:C。4.A项均为人称代词“他的”;B项均为疑问代词“为什么”;C项均为介词“根据”;D项前句为假设连词“假如”,后句为代词“这样”。答案:D。5.A项均为连词“因为”;B项均为指示代词,前句为“那里的”,后句为“其中的”;C项都是连词“依靠,凭借”;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B。6.A项均为助词,前句为“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的东西”,后句为“为+所”,表被动;B项前句为连词,可译为“并且”,后句为副词,可译为“暂且”;C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D项前句为动词,可译为“做为”,后句为介词,可译为“替”。答案:C。7.例句为兼词“于之”。A项为兼词“于之”,可译为“在那里”;B项为代词,可译为“那里”。C项为语气词,可译为“呢”;D项为代词,可译为“那里”。答案:A。8.这几句中的“而”均为连词,例句表修饰关系。A项表并列关系,不译;B项表示修饰关系;C项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项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答案:B。9.“则”主要用作连词,有时也作副词,本题A、B、C三项均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译为“那么”。D项为表强调的副词,可译为“就是”。10.A项为语气助词,可译为“啊”;B、C、D项与例句均为介词,相当于“于”。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