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节   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2010-08-16 16:54:52)
标签:

物象

离情

意象

长烟

李白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基础

 要点1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遣词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2、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如颠倒、活用、用典等;3、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5、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是否具有音韵美。

  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4、蕴含了什么样的理趣。

 【典例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完成试题。

                    华  子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睎。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家。

  请谈谈”“两个字的妙处。

      答:字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和诗人在夕阳西夏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到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表现出诗人对云光山翠的眷念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和留念。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试题。

                    更  漏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出了词的内涵。该句写人之所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正是离情的道不清说不明的真实况味,是全词的词眼。

 

 要点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熟练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和描写(正面、侧面、细节、动态、静态描写)。

   3、表达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与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  美  堂  暴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渐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锵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惊。

   这首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表现了雨字暴这一主题?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表达了雨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写雨大,过大江,极状其势。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出,又把雨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后两句发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由眼前暴雨联想到李白泉洒面,丰富奇特。

 

要点3  分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个方面。

   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放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泪湿青衫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的表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始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等等。

   诗歌景物形象安排的一般方式有三种:1、一组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摄取一组自然物象,和谐统一的组成自然生活图景。这图景传达着一种气氛或情调,或就是抒情主体个人感情的载体。这组物象被赋予了深厚的诗意内涵,并构成了意象群。它反过来不断强化抒情主体的情绪体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通过一组物象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强化了诗人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2、一个中心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通篇运用隐喻象征或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集中笔墨描绘一个中心意象。这类意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格化的物,它既体现出客观物象的特殊性,传达物象的精髓内蕴,也能抒发抒情主体的主观情思,它或者是某种理想人格的象征,或者直接是抒情主体的化身。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写梅花风雨侵袭的处境、卓然不群的风骨,象征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人格。3、叙述片段、生活场景成为意象  这类诗歌通过具体的生活片段、细节场景来表现抒情主体的无限情思或微妙的心理。即使有个别的客观物象,但那仅仅是为抒情主体设置的背景。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通过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些叙述,反映作者心情的安然自乐,农村生活的恬静闲适,同时给读者留下大幅度的想象空间。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寂,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零羁旅。

  (1)这首词茅檐人寂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燕巢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运营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衬托出杜鹃啼声的孤独和悲切。总无声常啼,而啼声则引出下句催成清泪,映字。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渔  家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物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简述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答:以千障”“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立体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质。

 

要点4   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之前,必须要了解以下基本知识: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注意题目、注释和前面的序,了解年代、创作缘由和背景;3、借助诗歌的形象、意境、风格、体裁,利用含蓄的语句或用典,领悟和把握诗人的观点和态度

   解题格式: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哪个意象的什么特点,表现或突出了哪种思想感情,起到了哪种作用。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试题。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引,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注】郑少府,骆宾王的朋友。唐高宗显庆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此时远赴边疆从军。骆宾王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诗中有倒装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1)诗中的主人公是侠客。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了侠客武艺高超,豪爽而又雷厉风行,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及勇于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如借写骑马弯弓烘托出侠客风姿飒爽、神采奕奕的形象,最后一句反用典故荆轲刺秦王写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2)柳叶开银镝是倒装语句,应是银镝开柳叶,意思是银箭头射穿柳叶,形容侠客剑无虚发,技艺过人。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试题。

                            昭  君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颂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

         答:(1)梅。起首二句采用暗喻手法,不正面点破,而从花开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梅而梅自在。(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其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贵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