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回文诗”
(2010-07-07 22:09:39)
标签:
回文诗回环诗苏小妹沙洲教育 |
分类: 知识文化 |
回文,也写作“回文”、“回纹”、“回环”。它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做“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这种文体用在诗中叫回文诗, 用在词中叫回文词,用在曲中叫回文曲, 用在联中叫回文联,还可用在赋中铭中和谜中。
《修辞学词典·回文》:“辞格之一。刻意追求字序回绕,使同一语句可顺读,也可倒读。‘五十’倒过来是‘十五’,‘电费’倒过来是‘费电’,‘包不脱底’倒过来是‘底脱不包’。1960年发行过一种邮票,底下有四个字,从左往右念是‘猪肥仓满’,从右往左念是‘满仓肥猪’,好在上面的画儿很清楚,是一头肥猪,一大口袋粮食,证明第一种念法对。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时期,有些商店大拍卖时,张挂横幅招贴,‘本日大卖出’,要是从右往左念,就成了‘出卖大日本’。王融的《春游回文诗》,其中有两句,顺读为‘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倒读为‘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回文也写作‘回文’、‘回纹’,古人常用来作为文字游戏,在修辞上没有多大实际价值。”(刚刚按,“在修辞上没有多大实际价值”不当,一种修辞的作用大小在于使用,回文难,用者少,故作用不突出。像“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无论从艺术性、实用性都很不错,怎能说没多大实际价值?尤其进入计算机时代,回文更会显出它的生命力。)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回环与回文很相似,但是仍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回环是利用词的词序颠倒和反复,回文是利用字的字序回绕。古代回文诗是利用字的字序回绕的回文方式,现代新形式回文诗则多是利用词的词序颠倒和反复的回环方式。
代女诗人吴绛雪写的咏四季的四首回文诗,《春夏秋冬》,每首仅用十个字,却是七言绝句: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上面各行字句,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即: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一首诗从10个字中回环出来,描写四季自然特色分明,光色陆离,让人回味无穷。被世人誉为回文诗珍品。其中,《夏》更是公认的一枝独秀。
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苏小妹的诗的读法是:
采莲人在绿杨津,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这首诗的读法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
苏氏兄妹也派人将他们的诗作送与秦少游。"前七后三“连理回文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
上面十个字,是明代蒋一葵的咏《春》诗。它前面七个字,后面三个字,却能联成一首很好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完整读法应该是:
莺啼岸柳弄春晴,
这是一幅莺啭岸柳,晴春明月的醉人风光图。
这种诗的形式奇特,字句凝练,情趣横生,别具一格。古代文人把它称为大诗中的“袖珍品”,还把这种“前三后七”的七绝诗起了个雅名----连理回文诗。晚秋即景
古代诗词中,咏秋之作更多。有一首回文七绝--《晚秋即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究其原因,一是诗的本身写得好,二是顺读倒读皆不失佳妙,三是诗中流露出的情调,暗合了当时那颗快要破碎了的心。诗曰:
烟霞映水碧迢迢,暮色秋色一雁遥。
若是倒过来读,便是:
萧萧冷树古城边,晚照残晖落岭前。
这首回文诗,顺读倒读均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实不可多得。且诗中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秋色万里,暮色沉沉,烟霞映水,碧波迢迢,一只孤雁,雁翅上映着落日的余晖,向着遥远的天边飞去。边城的古树映着夕阳的残照,约法显得萧索凄凉。山岭的那边,不时划过孤雁的哀鸣……真是一幅美妙的悲秋图啊!有一首很特别,是英文的:
英语中最著名的一个回文,是拿破仑被流放到Elba岛时说的一句话: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在我看到Elba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这句话不论是从左向右看,还是从右向左看,内容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