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点符号演义----趣味标点(2)

(2010-07-05 17:02:16)
标签:

标点符号

句读

鲁迅先生

破折号

杏花村

教育

分类: 趣味语文

                         标点符号演义

第一回 鲁迅巧难出版商

话说当年有个出版商向鲁迅先生约稿,他精打细算,要求按文章字数付酬,至于标点符号嘛,本来不是文字,自然不在计算之列。鲁迅先生微微一笑,且不和他计较,并按约及时将稿子寄给他。出版商喜出望外,可打开稿子一看,顿时傻了眼:文字密密麻麻,就是没有标点符号!他赚钱在行,标点文章可是个门外汉。这篇文章他偏偏早打了广告,“势在必登”啊!没办法,他只好去央求鲁迅先生加上标点符号,稿酬嘛,照付!

鲁迅先生是斤斤计较那几个钱吗?非也。他只不过借机给势利的商人上一课,让他明白标点符号对文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何谓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标点符号是用来标识句读、语气和专名的书写符号。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标点符号是书面表达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标识句子停顿、语气和词语性质、功能的作用。标点符号运用得当,可以锦上添花;运用欠妥,轻则影响表达,重则留人话柄,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欲知更多关于标点符号的逸闻趣事,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先生捉弄铁公鸡

其实标点符号古已有之,只不过少而粗疏,名为“句读”。“句”为语意完整的小段,“读”大致相当于今天我的句中停顿。然而古书一般是没有句读的,给它作批注的人才给它分章断句,标识句读。那时,“句”“读”分别用“。”“、”来表示。古代有个教书先生正是利用了当时书面表达缺少“句读”的特点,巧妙地戏弄了吝啬的主人一回。这个先生知道主人是个铁公鸡,假装答应教他孩子不计报酬,并写下一张合同,念道: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不可少,不得一钱银子。”

主人一听可乐了:既不挑剔生活又不收学费,这样的先生那里找去?于是马上将先生请到了自己家里。谁知先生在他家才吃了几天粗茶淡饭,就公然埋怨起来了。主人拿出合同来责备先生,先生微微一笑:“是啊,我该享受的待遇合同上都写着呢——”于是念道: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不可,少不得一钱银子。”

主人一听,顿时苦笑不得。

笑话归笑话,可是我们在立文书、定合同的时候,还真的需要斟酌字句,甚至连标点也不可等闲视之的;否则将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回 小小标点可救命

相传清末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扁,题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不知是忙中出错呢,还是心中紧张,竟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的“间”字写掉了。慈禧见他将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大好认,心中早已不悦;仔细辨认,又发现少了一字,不由勃然大怒——这不是讥讽我老佛爷没有文学修养吗?正要喝令推出去斩首,这个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说:“老佛爷容禀!小人并非照录原诗,而是借他的诗意填得一词……”于是他断句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老佛爷听了说:“我何尝不知,要你解说!”便下令赏赐书法家。你看,小小标点符号,竟有救命之功!

第四回 巧断妙联戏财主

且说前面几回讲的都是巧用标点符号为自己解脱困境的趣话,本回我再讲一个巧妙断句为大家出气的逸事,管保让你觉得更加大快人心。话说明朝风流才子祝允明虽出自名门,可对那个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财主却恨之入骨。不料这财主也附庸风雅,要祝允明为他写副春联。祝允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挥毫写下一联,并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财主满意而归,将对联贴诸大门。谁知老百姓看了也拍手称快,你说为何?原来这对联还可以这样断句: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真实句读一变,含义迥别。

第五回 标点改诗显魔力

古代的句读失之粗略,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坛有识之士在借鉴西方标点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宣传和推行新的标点符号,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先驱之一。小小的标点符号,逐渐受人重视,并在运用中渐渐显示出神奇的魔力来。

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妙改句读,它就成了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也有人把它改为“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有人加以舞台提示而不改变原诗一字,它就成了一幕短“剧”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 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剧情]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标点符号运用出神入化,改编也越来越神奇,令人拍案叫绝!

第六回 标点竟成无字信

新文化运动后,标点符号的使用已蔚然成风,但失之繁杂,形式和种类也不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以后几经修订,已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标点符号。从此标点符号的使用进入了创新不失规范、规范包容创新的良性循环阶段。现在我就说一个创新使用标点的故事,让你明白:只用标点符号,照样传情达意!

有个小伙子的心上人外出打工了,他不久就收到一封情书:上面只有一个省略号……姑娘难道对他已无话可说了?过了很久,小伙子才收到第二封情书:信上只有一个破折号——他的姑娘变心了?最后,他收到了第三封信:上面只有一个句号,表明一切都已经结束。小伙子悲痛欲绝,终于卧病在床。谁知他的意中人却翩然归来了,她粲然一笑,说:“可怜的傻瓜,你的姑娘怎会变心?省略号表示我爱你无限,破折号是说我暂时不能回来;而句号呢,预示着我将回来和你完婚,给我们的爱情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狡黠的姑娘原来是在巧用标点试探自己的心上人,可是她却不知道,这多情的试探是那么地折磨人!

真是:

小小的标点,神奇的符号。

有了你的标志,文章才更美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