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妙批欣赏
(2010-06-29 13:27:10)
标签:
批语童生评语主考官蒲松龄罗素教育 |
分类: 趣味语文 |
昔日某学生之作文笔流畅,别开生面,老师精神为之一振,批日:“此文读来如乘快船下三峡。一泻千里,有痛快淋漓之感,妙!”另一学生作文写得也很好,老师评说:“其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珠玑,尽得风流。”
蒲松龄曾当过胡守备的塾师,教他的一个冥顽不灵的儿子。胡守备是一介武夫,文才很浅,但望子成龙心切,看到蒲松龄批改作业时,评语不多,就怨老师教学无方。蒲见胡如此态度,又不能说昧心话,只能借用诗句,隐藏批评。有一篇文章因文字错别字太多,蒲松龄挥笔写了句:“唯解漫天作雪飞。”(意是白字连篇)再一篇是因字迹模糊不清,蒲松龄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批了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指一片模糊)还有一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却什么事也没说清,他用杜甫的两句诗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意是:不知所云,离题万里。胡守备看到批文,不解其意,便问蒲松龄:“老先生,犬子的文章可有进步?”蒲答道:“人有七窍,令郎已有六窍。”其意是:一窍不通。
某省乡试,有个秀才引用经书“昧昧我思之”一词,意思是思念深切,却误写成“妹妹我思之”,主考官在旁边批写道:“哥哥你错了!”
某县童生考秀才,题目是《父母在》,有一童生开卷便写道:“夫父母,何物也?”考官一看,太不像话!就挥笔写下:“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不和,生下你这怪物也!”
某考官见一考生拾铜元而不交,故题诗卷尾:“一文铜钱尚动心,倘若为官定扰民。贪心从此须改过,要做文章先做人。”这位考生自然不会被录取。
某公任山东学政时,按临某郡主持童子试,某童生在试卷内夹一张小纸条,内称“同邑某相国系童生亲戚”,而“戚”字却误写成“妻”,学政批其文云:“该童生既系相国亲妻,本院断不敢娶。”故意把“取”写成“娶”,针锋相对,令人拍案叫绝。
还有个秀才喜用“而”字,主考官见他的考卷中“而”字用得太多,且不恰当,挥毫在考卷上批道:“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短短十八字的批语,用了十个“而”,而且个个用得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清代一书生,文章写得很蹩脚,又自恃才高。一次,他将最得意之作送一先生批阅。老先生批了8个字:“高山滚鼓,扑通扑通。”“扑通”乃“不通”之谐音。
有一老师取孟子一句话,让学生对此立论,一学生因文不对题,老师批曰:“千百年前之论点,千百年后之谬论,如此狗屁不通,该打!”
阎锡山主政山西时,曾邀康有为主持山西省县长考试,康出的题目是《廉吏民表》,取意于宋朝包拯的《乞不用脏吏疏》,包拯在这篇奏疏中有这样一句:“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本义是说,廉洁的官吏,是老百姓的表率;而贪官污吏,是残害百姓的盗贼。一县官学识浅薄,不解题意,居然写道:“盛矣哉,世界表之多也,有摄氏表,有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为气得大骂此官是草包,在那试卷上批道:“题为廉吏民表,尔即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尔必曰:盛矣哉,山西之山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而今又有阎锡山也……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可谓画龙画虎画到骨子里了。
一学生作文,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但有用的话极少。其师仿《敕勒歌》,批曰:“篇苍苍,字茫茫,风吹草低见四行。”作文不能扣题,说话水分太多,这都是应坚决铲除的毛病;批语或直接引用古诗句,或化用古诗句,语言生动形象,也易于学生记忆,既批评了学生作文的毛病,又有利于指导他们的作文实践,可谓“一箭双雕”。
某学生写好论文后,请其导师提意见,导师提笔写道:“请看《圣经》第十一章三十五节。”学生急忙翻开《圣经》,找到导师指出的那一节,只见上面写着:“耶稣在哭泣。”导师的批语是充满趣味、智慧的批评,他的批评转了两个弯:一是借《圣经》的话作评语,二是耶稣为何哭泣,学生自可去作种种猜测和联想,从而明白其导师的真正意思。
某生在作文簿发下后,见老师在文末批曰:“请看《前出师表》最后一句。”他暗自得意,以为自己的文章可与诸葛亮相比,赶快去查看,原来是“不知所云”四字。这位高明的教师,采用了一种高明的批评方式,既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又含而不露、发人深省。
还有一考生爱用“了”字,每句话后都带“了”。主考官阅后提笔批道:前用了,后用了,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该用了时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不要用了了。
据说,欧阳修曾经给三篇蹩脚文章排等次。他给这三篇文章分别加上了评语:“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这三个评语,语序不同,但等次已明,而且感情色彩鲜明,真令人拍案叫绝!
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一个学生爱用“如何”一词,老师无论如何也忍耐不住了,批道:“如何如何究如何?如何如何这样多?如何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将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令这个学生汗颜!
鲁迅先生有次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评改,批语道:“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几句议论2分),其余85分给罗素。”这是批评许广平尽抄罗素的原话,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用语委婉含蓄,又幽默诙谐。
冰心说过一则笑话。她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老师曾给班上一个同学作文打过120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个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天气十分好,花儿十分香,风景十分美丽,老师十分和气,同学十分可爱,我心里十分高兴……”一篇文章共用了12个“十分”。老师没有直接下“啰嗦”之类的评语,而是别出心裁,给他打了个120分,在调侃逗趣中隐含了批评。
每每看到学生以不屑的眼光浏览过教师煞费苦心的批语后,漫不经心地将作文本塞进抽屉,个中滋味,只有语文老师才能体会出来。曾几何时,我尝试着用经典名句或把其略作修改后给学生下批语。没料到,这无意插柳的短小批语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激起了他们对写作的极大兴趣。于是,在以后的作文批改中,我就尽可能多地用诗词名句写批语,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批语,从而激发他们对写作产生更大的兴趣。
写批语如同看自己的孩子,总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用赞赏激励的口吻去写。
当看到一篇篇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我会兴奋地来写上:“春色满园关不住!”
有些文章,开头并不怎么好,可越往后读,越觉得妙,我会情不自禁地批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的学生能及时发现并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我赞赏地写下:“春江水暖鸭先知!”
而对一些不同于世俗的高论,我会奖励一句:“听唱新翻杨柳枝!”
读到一些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我忍不住送上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就是对那些整体水平不高但不时还有三两句精彩句子的作文,我也会以欣赏的口吻写上:“‘一枝红杏出墙来’,多想看‘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学生作文中的景物描写,我多半会批上“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每当看到学生在我的激励下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时,我总会欣赏赞道:“‘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心写作似春风!”或干脆来一句:“‘荷花才露尖尖角’,更盼荷花一遍香。”这些赞美、欣赏和激励性的批语,使学生耳目一新,很多学生都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批语,结果学生不仅对诗词名句感兴趣了,而且对写作文也感兴趣了。这样写作文时也就更认真了。
当然,批语不只要有激励性,还要对学生有启发性,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就需要摘一些富有哲理的名句了。
一次活动后,我收回学生的札记,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章,使我欣然批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便写上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示嘉奖。
在活动中,善于观察且感悟能力强的学生总是能从平凡处发现新的东西,写出美的感受,于是,我会赞扬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随着班级读书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那些过去对作文一筹莫展的学生也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四五百字的文章了,这时我会惊喜地批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书读多了,学生的文章就有了文采,我及时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鼓励学生去读更多更好的书。
积累丰富了,受老师批语的启发,成绩好的学生在作文时也跃跃欲试,套用、借用、引用名人名言和诗词名句。有时一两句恰当的引用不仅使文章语言有了神韵,有了文采,而且也增加了文章的内涵。每每读到这样的美文佳句,我会情不自禁地写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部分学生不再满足于读一般性的读物,他们对书的品位要求越来越高,并在作文中自然地流露出读高品位书籍所带来的享受与启迪,这时,我会送上一句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勉励。
书读多了,学生作文已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模仿与套用。创新的火花开始闪现了。对此,我也会不失时机地赞赏:“领异标于二月花”,“语不惊人死不休”。
学生毕竟是学生,作文中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的批语有针对性,且含蓄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以督促其改正。此时不妨寻章摘句来点幽默的批评、高雅的调侃,让学生在开心一笑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
对堆砌材料,主题不明的文章,不妨来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对开头扣题较紧,中间枝蔓横生的文章,点评一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主题模棱两可的,送一句“难识庐山真面目”或“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对入题慢,娓娓道来,到了文中才亮明主题、点明观点的,批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
对观点暧昧的来一句“犹抱琵琶半遮面”;
对观点陈旧的批一句“劝君莫奏前朝曲”;
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文章干脆来一句“短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话短长”;
而对内容平淡,平铺直叙的文章也不妨点评一句,“文似看山不喜平”。
偶尔也会遇到一两位文抄公,直说吧,会伤其自尊心,不说吧,则等于默许。怎么办?不妨来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给学生以巧妙的提醒。
当然,写这类批语一定要因人而异,同时还要把握好分寸,在含蓄委婉的批评之后,要多给予关心和鼓励,在轻松调侃之后,也要多给一份慰藉,而且这类批语在一次作文中也不可使用太多,否则就失去了新鲜感和刺激力。
巧用名句作批语,只是批语中的一朵别致的小花,只有语文教师用真情实感去浇灌她,这朵小花才能开得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