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联考题——文学作品类
(2010-04-11 23:05:40)
标签:
村庄俞伯牙知音注解中国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基础 |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做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带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⑾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17、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要以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本文以第6节的转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节一第5节为第一部分,写“人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18、结合原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答案
(2)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找出一个理由,说出一个“为什么”。(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本句含义的基础上作整合解释,解释的关键是对该句前面几句话意思的准确把握。
(2)这道题主要从探究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结合对本句以下的一组排比句来体味作答。
19、文章在第10节说明“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的婚嫁为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为议论性散文,既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相吻合”的典型性,又要体现论据选择的丰富性,这一外国“事例”的选用正具备这两个特质。
20、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
答案
(1)同意。不需注释的生命倡导的是生命和艺术的更高境界,这是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去表达无限,永远也不可能“言尽意”。其实,生活和艺术都需要更多的可意会的境界。
(2)不同意。人们在交际、交往中难免误解,有了误解就需解释(当解释时就解释),这样才能及时消解误会,赢得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归纳以及评价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概括。这是一道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也是新高考题的趋势。答题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答案所给出的两种只是“示例”,还可以将这两种结合起来辩正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的是,答“同意”的,如果仅仅重复“作者的态度”,只能给1分。
七、(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答:
答案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1)
(2)
答案
21.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分两点简要回答。
答:(1)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音的独特看法。
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学艺的切身体会。
第一段的内容。
美感和鞭策作用。
八、(河南省开封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4.总览全文,概括“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答案
抖落村庄,但无法割舍,仍受着村庄的恩惠;③反恩自己对村庄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亏欠村庄,应有所回报。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
(2)我们离开村庄时,带走的是浓烈的乡情亲情和村庄给的恩惠,这是我写文章时反思到的。
16.文章题目有什么含意?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17.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简析。
答案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寂寞书院冷
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③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④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⑤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⑥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⑦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⑧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⑨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⑩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
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
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1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是“寂寞书院冷”,“冷”包括的内涵有三点:一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寒冷。二是书院历史底蕴浅,风景不够优美,因此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显得清冷。三是看到书院如此孤寂、清冷作者感到心冷。
B.在文中作者描写了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意在表明,古柏越时千年,虽遭大雷击劈却临绝不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古柏是书院的最佳伴侣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
C.在文中第⑤段,作者写到了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无奈与不平之情。
D.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去少林寺的人,虽然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但是对少林武术或佛教仍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在现实中仍能积极追求佛学或武术精神的人的赞美之情。
E.本文巧用修辞,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壁立千丈的嵩山,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和古意森森的汉柏,而后在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书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静思之后心中的释然。
答案
13、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是指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
14.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传承“书院文化”。
十、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14.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5.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16.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17.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